在山间兰芽短浸溪的季节,回了一次故乡。
那座山村,依旧是摇篮形状。山泉终年潺潺作响,山间的风声雨声仍与竹林日夜促膝相伴,漫不经心地看着土里的竹笋一拨拨生,一年年长。空气干净得发甜,像所有贪婪的游子,在故乡的土地上深深呼吸,任清凉甜净的气息丝丝缕缕穿透心肺,孩子们毫无掩饰的嬉戏声在村间秋千似地回荡。
不一样的是,除了角落里偶见一两间坍塌弃用的旧时土屋,断梁残墙之外,更多可见的是每一片竹林的旁边、依山傍水的位置上,一幢幢的小洋房,旧貌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记得全村一百件事的老狗,在高楼间闲散地踱步,时不时竖起耳朵,望一望远方,又望一眼孩子,像个沉稳老道运筹帷幄的村长。
一切井然,失而复得的喜欢。
脚下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它承载着生命初始的一切,往事缤纷。
记忆深处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人和场景,飞快浮现的是小菊和英子,我的儿时伙伴,从小学一直三人行到高中毕业。背着行囊奔赴远方的前一天,我们相约爬上后山,背靠背坐在山风吹拂的山顶上畅想未来。
小菊说她不会离开这片土地,她喜欢这儿。她的小梦想就是守着一个又高又帅的男人,生一两个孩子,养几只小鸡,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大自然一起四季轮回,过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说这些的时候,她微红着脸,长长的睫毛下眸子闪闪发光,漂亮极了。她选择在美丽的小山村里安放她简单美丽的梦想,一个单纯又貌美的柔弱女子,想象她的人生也必将简洁明亮,诗意如画。
豪迈的英子却憧憬着做一个茶花姑娘,她说她早就看好了村东水库边那座茶山,田分到户后被大家遗忘的一块风水宝地。阳光充足,水源丰富,稍加经营,一年的茶叶、茶籽足以成个万元户。她的想法得到了我和小菊的一致好评,都佩服她的眼光和魄力。
聚散无常,距离上次回乡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次回家的当天便见到了英子。她还是那么风风火火,几乎是一路小跑着来的。久别重逢,感叹时光利剑,削削割割,修剪了我们的青春韶华。好在彼此的音容就像这故乡的山水,虽细节多有出入,但轮廓、声音、气息,仍是熟悉。
问及茶山,英子却悻悻地告诉我,那片茶山,早就被疯长的松树、灌木丛霸占。村里一批批的劳力涌向城市,人们无暇顾及这些原生态里把腰弯成了弓也捡不起的几个人民币。
她后来嫁给邻村的一户人家,丈夫待她不错,只是为了谋生长年在外打工,月月寄钱回家。她守在家里带孩子、照顾老人,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持续至今。虽茶花姑娘没有当成,但万元户的目标老早就实现了。低矮的土屋焕然一新,物质生活也是一年胜过一年。问她是否满意,她却移开了脸,伸手去翻书桌上的书,不看我,将一缕短发捋上耳畔,极力用轻松的语气说:一般吧,无所谓忧,也无所谓喜。
守着一个家,是她的心愿。但她同时也守着寂寂的流年。洗衣做饭、打理家务几乎成了她一生的事业,再无其他。
一时无语,换了话题问起小菊。英子告诉我,小菊过得不是那么如意。
那个爱情致上的纯情少女,不顾父母反对嫁进了村里最贫穷的李家,李家那个高高帅帅的男生成了她的全部。后来生了孩子,男人随亲戚进城打工,留她在家。
男人偶有回来,会吵架,起初是说她钱花得太快。
后来,吵得更凶,高声打骂,从门里打到门外,说她在家不守妇道。
再后来,男人干脆家也不回了。娘家人闹过几次,让她离婚,但她舍不下孩子,继续留下。偶尔做点手工,靠娘家人接济度日。
一些与山村空灵的气息不相吻合的沉重感,隐隐袭来。
英子拉着我去看小菊。
一间老旧的砖瓦房便是菊子的家。门外墙沿斜放着用来收割水稻的打谷机和吹谷机,这些农用工具,早已陈旧破败。难怪一路上诧异地发现,大片良田之上,庄稼稀稀疏疏。这方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土地,如今被搁置在目光之外。肆意扩张的野草如村庄凌乱的须眉,颓废到令人心酸。
门口位置,小菊坐着,她望着天空的方向,似在发呆。招呼,竟然没听到,直致眼前,英子高声叫她,才惊喜地看着我们。拉我们进屋,泡茶,满眼泪光。她仍爱着这个村庄,奈何曾装着她简单梦想的这方天地找不到旧时模样。
从她们的交谈中得知,村庄有才能的,有劳力的,都去了城里,村里女人成了支柱。有的即便长辈过世,孩子成家或外出求学了也留下女人看守房子。这些女人,也慢慢地放弃了农事,平时不事修饰,穿着睡衣,趿双拖鞋,做一日三餐的饭菜,洗一家老小的衣服。白天相互招呼着打打麻将,夜里早早关门休息。在这没有雾霾、没有堵车、没有霓虹灯的纯净小乡村,她们的青春,跟着大自然一起随时光流逝,再没能飞出这森林密布的四面环山。
她们把培养出来的孩子又送进城,旨在接受高等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村庄似是一棵大树,长期面临落叶不归根的营养缺憾,根上的水土又将大量流失。外表越来越风光,里面却越来越空乏。
空巢等待久别的男主,良田期盼回首的农夫,越来越臃肿的山林,用身体牢牢守护着这片灵秀的水土,默默贮立。留守妇孺、荒田、空村,青山绿水间另一种更沉重的乡愁,在心间弥漫。
后因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活,便鲜有故乡的消息。但时常会想起那块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土地,想起小菊忧郁的目光,夜里总是辗转反侧。
奔波生计,培养孩子,跟远在故乡的小伙伴也慢慢失去了联系。时隔多年,这次突然接到小菊的邀请,于是迫不及待地重回故里。
当脚步迈进村庄的那一刹那,竟是心潮澎湃。“城乡共生”的理念有幸已落到实处,及时拽住了村庄衰落的步伐。
水泥路伸向村庄,网络进到了农户,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陆续返乡自己创业。就地取材,靠着绿水青山建农场、养殖基地、果园。村庄又热闹起来。随着一个个小家的角色到位,荒废的良田又泛出了新绿,炊烟生动的舞动腰身,把属于乡村特有的温热气息撩拨得满天满地。
小菊的丈夫也回家了,在“建设新农村”利好政策下,他拿着在外面餐馆打工积累下来一笔财富,在茶山脚下、傍着水库开了个农家乐。政府还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如今夫唱妇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小菊每天忙进忙出,招呼客人、收银算账。说话仍是那个小女人般的轻言细语,但明显看到她脸上的笑容变得温暖明亮了,那双大眼睛里,又汪满了希望。
这次就是她邀请我务必要回去一趟,她和英子共同发起了高中同学聚会,地点就设在她的餐馆内。
英子现在是镇上的文艺骨干,在她的周旋下把村庄原来的晒谷场被改造成休闲广场,夜晚,英子会从邻村赶来,大嗓门响彻整个村庄,她率领着男女老少,把广场舞跳成了一群人的狂欢……
社会文明进步的大餐,终于切切实实地分享进了农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餐馆的聚会如期举行,英子演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现场的同学不由自主地一起动情高歌,独唱变成了合唱。嘹亮的歌声飘出小屋,飘向波光粼粼的水库,飘向浓密的森林,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大山深处的春天,正如期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