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溧阳市北部有一个叫黄金山村的地方,与金坛区三蓬村交界,离瓦屋山只有30多里路,溧阳1号公路像一条彩带从这里经过。丘陵起伏,庄稼茂盛,农作物欣欣向荣。溪水从西山涓涓而下,汇成了河流,在村庄和田野里流动,空气格外的清新,天分外的蓝。
黄金山村周围有一千多户人家,十二个自然村,同属黄金山村委。离后周街有5公里,因为比较远,自然形成了一条小街。古时称为“贤德乡”,老街在村西面,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留着深深的凹痕,像一条官道,通往下一个驿站。它宽不过五米,长只有十几米,两旁的房屋早已破败,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上面爬满了壁虎草,粗壮的藤干长出的细茎像脚趾一样紧紧地抓着墙,蓬勃的绿叶展示着一种别样的风姿。
新街在东面,与老街相通,走到上面豁然开朗,宽有十几米,一条大路东西贯通,像两条手臂向左右舒展,是人们出门的主要通道。两边有二三十家店铺,有超市、小吃店、杂货店等等;有磨豆腐的、卖菜的、还有打铁的、做裁缝的等等;有一家村卫生室和村委办公室,一式的瓦房,高低错落有致。一半是村民自建的,一半是公房。公房比一般的民居要大,大概有一二十间。村上的老人告诉我:这些公房原来是颜家的祠堂,解放后全部收归集体所有。我感到非常的惊讶,颜家离黄金山有半里多路,颜家的祠堂一直建到了这里,可见当初的宠大。
我家住在颜家村,父母在街上开了一家小吃店。每天清晨,四五点钟,黄金山街上已透出淡淡的灯光,磨豆腐的老板早早起床,房屋被蒸气缭绕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卖猪肉的小贩摆好摊子,把一块块猪肉摆在上面,开始出售。一会儿店门开了,乡亲们挑着新鲜的蔬菜瓜果,或编制的菜篮、畚箕等农用品上街叫卖。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茶馆坐满了人,小街开始热闹起来。买农资的,买生活用品的、理发的、修理电器的、缝补衣服的…… 到处是人的走动和说话声。直到太阳升起,七八点钟,人们干农活去了,小街才安静下来。
那时的人们善良诚实,却很贫穷,穿着都很朴素。街上都是瓦房,大都没有粉刷,地上也没浇水泥和柏油,拖拉机经过尘土飞扬。我曾经感慨地对伙伴说:“什么时候这里能建上楼房,过上富裕的生活啊!”
如今黄金山村面貌已截然不同,还没到黄金山,就看到村头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下两层,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左边是长廊台亭,右边是一块革命纪念碑威然耸立,让人悚然起敬。对面是黄金山樱花园,小桥流水,芳草如茵。几千亩的樱花,每当三月,纷纷扬扬如雪片般飞来,一望无际,非常的浪漫。
街道焕然一新,两边都建成了楼房。去年美意乡村建设,政府投资对毎一户门面店加以装修,青砖铺成的人行道,别具一格的护栅,木质的遮阳棚,创意的墙画,阳台上布满鲜艳夺目的花,房前屋后都修筑了下水道。甚至通往村中的道路也铺上了地砖,菜园围上了竹篱笆。黄金山变了,有着街市的整洁,又有着乡村的乐趣。
特别是老街,一条青砖铺成的小巷,青石板露着它沧桑的面容,上面深深的凹痕,更清晰地展现了历史,仿佛眼前就是古人推着装满货物的独轮车,吱吱呀呀地在上面艰难行走。忽然又出现走马上任的官员,或者到下一站视察的官员,马车和蜂拥的人群耀武扬威的样子,大摇大摆地从这里经过,人们伸长脖子观望的情景。充满了文化的底蕴,吸引着游客忍不住要来看一看。
尽头一方池塘,里面一座韵味十足的古亭,远眺四处的田野和村庄,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我生活在黄金山,和人们一起自由而快乐着,感觉它就是一幅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享受着祖国带给普通百姓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