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作家侃国学【十六】
说说唐诗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不知明鏡裏,何處是秋霜。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诗,反映他当时宕拓的心情。他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是在唐天宝十三载(754),李白从幽燕安禄山的虎口逃脱归来,客居皖南,盘桓在秋浦一带。秋浦,原是水名。《一统志》载:“秋浦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唐时设秋浦县(今安徽池州市)。《秋浦歌》为一组共十七首的组诗,大多描写秋浦风物,抒发诗人悲慨不遇的愁怨。此诗是其中第十五首,是抒写怨愁郁结之情最杰出的一篇。
诗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有“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缘”,因为。“个”,唐人口语,是“这样”的意思。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缘愁而长!无怪清王琦评点说:“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丝尽成白发,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赋予怨愁以形象,这是何等神奇之至啊! 诗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想,不愧为谪仙人之笔,笔际凝聚着超凡的气魄和才情,构成了一种巨人式的忧愁!接下三、四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徘徊踯躅于秋浦河畔,象侘傺失意的屈原那样,行吟泽畔,憔悴枯槁。“明镜”即指秋浦之水。诗人不意中瞥见水中身影,不禁顾影自叹,那飘散在水影之中的蓬乱散发,引出诗人愁绪万千,波光涟漪,水影折光,白发披拂,真象有三千丈之长啊!昔日如青丝的乌发,如今却是鬓染秋霜,多么地衰颓苍老,此处“秋霜”照应首句“白发”。诗人说“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其四)诗人感情激愤痛切,“不知”、“何处”的设问反问,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忧心如焚的感情力量,笔力千钧,但诗人却举重若轻,明知故问,足使人深思玩味。李白在开元、天宝年间,曾两次入长安,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可得到的遭遇均是困顿而归,壮志难酬。尤其是二出长安,使他对统治者有了更深刻清醒的认识。天宝十二载幽州之行,使他洞悉了国势倾危即在眉睫,“何处得秋霜”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怀,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慨! 诗人盘桓秋浦之畔,内心陷入一片愁思之中。“愁”构成了全诗的灵魂!全诗四句,突然而起,倒装插入,四句三折,笔致深曲,托兴蕴藉,真是一首不朽的愁歌!
这首诗也引起我的无限遐想,若真如网友所说的那样,如若无像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唐寅,彭定求等古今文人,名人,甚至清初康熈皇帝玄烨的不懈努力,我们就差不多永远看不见唐诗了,关于这方面的论证,这位网友已用翔实的史料证明.,在此不用复述。
正因唐诗能够保持至今,从引起我对唐诗的兴趣,因为唐诗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但是我想,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兴旺离不开时代背景,唐诗的形成如同当代的网络兴起一样,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共四个时期。
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如今谈这个话题,也是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审视。
说到唐诗的兴盛的原因,较普遍的看法是,在隋末的农民蜂起的大起义中,原隋朝大官李渊和他的儿子们乘机起义。(世民与兄建成)李世民功劳卓著;攻占了长安。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的帝国(疆域约1100多万平方千米)。是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尤其是诗歌得到发展,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分析得到理由;
一、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垄断的政治局面基本结束,从而使老百姓的思想得到解放,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的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从而让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社会来源。
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五、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例如;李白遭谗,也就是‘赐金放还而已,就是发点遣散费回去)所之,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并非是一片颂扬。
六、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初唐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有唐朝代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的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
在两千多有名望的诗人中,特别突出的属世界级的大诗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以外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名,这一数字也大大超出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连鲁迅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唐后就没好诗了,实在是后来人要写古诗,要先读唐诗是很必要的。【这与当代人要练书法,必须先临古人的名帖道理是一样的,关于这个问题,以后我有专述】
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以及世界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不过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代表边塞诗派。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全唐诗》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凡二千五百二十九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多人。但最著名的还是李白的诗。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一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先人曾流落西域,大约在李白五岁时,家庭迁至四川昌隆(今江油县),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期。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时饱读百家书,表现出不凡的文学才能。同时好交游,受朋友和社会影响,喜谈修道成仙,向往行侠仗义,慷慨有大志,性格豪放不羁。
25岁时,他离开家乡漫游长江、黄河南北各地,结交社会名流,以诗文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荐举,唐玄宗召见他,任命他为翰林待诏,就是做皇帝的侍从文人。
居长安近三年,使他对宫廷和贵族社会,有了直接的了解。由于权臣的排挤,李白于天宝三年(公元745年)离开长安,再度开始漫游生活。在洛阳,他与比他小10岁的杜甫相识,两人结下了终生友谊。
安史之乱开始时,他55岁,正在宣城(今安徽) 留住。怀着报国之情,应永王李璘之邀,李白入其幕府做事;后因李璘被肃宗李亨铲除而受到牵连,则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中途遇赦而归,生活于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间,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他病逝于我的老家安徽当塗采石矶,享年62岁。如今已成世界环保典范的采石翠螺山上,就有他的衣冠冢和一座雄伟高大的太白楼。
李白留给后世人众多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怀有远大抱负,表现在他创作的作品质量很高,而且也不在乎发表在啥地方,只要有读者就行,他根本不在乎奸佞小人如太监高力士对他的贬低排挤,譬如明明来自读者对其作品的点击率很高,但这些妒才小人却故意不予排名发表,但李白对此总是嗤之以鼻,他知道,这种奸佞小人历代都有,根本不足与之同行,所以他始终胸襟坦荡,笔耕不辍佳作连连,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
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他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其次是杜甫的诗。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城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
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9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李、杜虽然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不相同。杜甫的律诗成就最高,历来被承认是律诗的楷模。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良心。立身群众中,与百姓同忧乐,替人民呼号,为黎庶请命,所谓“诗圣”,就是诗歌领域的圣人,中国3000多年诗歌史上得此殊荣的只有杜甫一人。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半生为官,与好友元稹齐名,被称为“元白”。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即诗文要为时代服务为现实服务。这种明确的理论是相当进步的。他熟悉和同情百姓疾苦,他的政治讽谕诗《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是为民请命的好作品。
白居易诗名很大,在外国(如日本)也有很大影响。他的名作还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后者写一名乐妓的辛酸遭遇,都写得优美和谐,真切动人,流传千古而不衰。晚唐诗人杜荀鹤、聂夷中、皮日休等,学习白居易,写过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好诗。唐诗意象图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杜牧的清新明丽的抒情小诗,广为人知,李商隐擅长律绝诗,常以歌咏历史题材来讽谕现实。
唐代晚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韦庄、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
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韩愈是散文大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他最崇拜李、杜,但并未亦步亦趋地去摹拟他们,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创出独特的风格。
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与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他的《山石》是其诗歌代表作之一,20句诗,等于一篇完整的游记。这首诗写的全是眼前景物,选择、叙述恰到好处,语句峭拔意境清新。
李贺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受韩愈影响,但风格又不同于韩愈。其诗想象丰富,形象怪特,辞语瑰丽,常把鬼魅题材写得阴森可怖,被称为“鬼才”。据说他为了写出好诗,常带一个小奴骑驴出游,想出好句,就赶紧写下来投入一个破锦囊中,回家再点染成篇。他的《南园》诗之一,抒发了他作为诗人的幽愤。
唐代诗人的称号有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五言长城--刘长卿:诗鬼--李贺:诗雄-岑参,而诗神苏轼是宋代的大诗人。
总之,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
如今我们讨论唐诗目的,就是想告诉当代人,要想再创中国诗歌辉煌,不光是要去深刻汲取唐诗的精髓,认真学习古人刻苦磨炼的精神,更要深入生活了解人民心态,坚持与普通人同甘共苦,与时俱进深入挖掘题材,精心琢磨提练,淬取时代的人文精华,倘若只知皮毛,仅靠相互吹捧孤芳自赏,或者专营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勾当,可以肯定,这些人创作出来作品除能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就无任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