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隔空交流” 倡导家访回归
江苏/溧阳 万文清
说起家访,我想起了九一年自己工作那会儿。放学后,时常也有计划有目的到学生家去,家长笑容满面,老师和家长坐着一起说说笑笑,老师说学生在学校如何表现,家长则说孩子在家里情况如何,欢声笑语里,彼此思想、看法进行交流,其乐融融。也听老教师讲,更早时候,周三学生只读半天书,下午不是教师开会学习,就是组织到学生家里家访。
而今,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从“家校通”,到短信、飞信,再到QQ群、微信群……可以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即时信息的传递易如反掌;与之相反的是走进学生家门拉个家常,促膝长谈的“家访”却变得稀有,似乎正越来越成为上一代人心目中的遥远记忆。
近日媒体报道,北京艺美小学校长从2013年起,在学校教师群体间倡导家访,反响巨大,获得社会好评。看到这样的报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情不自禁地举双手称赞!
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通讯业的迅猛发展,天涯海角仿佛变得近在咫尺,距离虽然缩短了,但有时候我们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却远了。去家访不是老师给家长打小报告,不是指出孩子的不足,而是和家长一起寻找让孩子变得更好的办法。当老师来到学生家里,也就把对学生的关爱带进了这个家庭,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他们会在无形的关爱中学会关爱。虽然微信、网络等渠道带来了快速即时的交流,但毕竟是物质的、冰冷的,输入的文字没有语音语调是没有温度的,缺少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温暖,而且容易造成误会,工具始终难以成为联系情感的纽带。
当然,也不是说凡事都要家访。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变快,时间的安排到时到分,每个人都在路上都在忙碌,不可能抽出那么多时间和家长面对面接触交流,还要看事情的大小轻重。医学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挂水”。家访也是如此,如果能用微信、电话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家访,有些事情重要必须和家长见面,作为老师也不能怕麻烦。如果家长有时间,到校和老师一起协商一起讨论也是倡导的,毕竟教育孩子是双方的事情。
北京艺美小学校长在教师群体间倡导的家访,只是一种倡议,不是命令不是强迫,但传递出的却是一种美好的人文关怀。老师如果能和家长坐在一起谈谈孩子、谈谈教育、谈谈生活……气氛融洽,温暖舒心,那该是多美好的画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