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郑州救灾返粤志愿者叶师傅在返回广州花都后,由于去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被隔离了,不仅要承担隔离的住宿费用,还被网友骂“把病毒带回广州”。 虽然花都区政府了解事实之后减免了酒店隔离期间的费用。可遭遇网络暴力受到的精神损害却难以补偿。“做好事代价太大了”,这不仅是叶师傅的由衷之言,更是千千万万 “叶师傅”的心声。
此事确实令人心寒,志愿本是公益性的,不求被救者感恩戴德,只求己无愧于心。但思考问题不能仅凭一己偏好,而应理性思考。重新考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绝非“善=善报”和“恶=恶报”,而应是“善应有善报,恶应有恶报”。换言之,“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这句话与其说是陈述真理,不如说是人们的美好期待。追根究底,“善”与“善报”——善良的行为或品性与好的报偿——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因为中间会涉及很多偶然性因素,比如你认为的善事对他人来说是否真是善事;你内心期待的善报指的是什么?钱财、夸赞、权力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个善报何时到?……
事实上,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承担此事造成的后果和责任,不论是善事还是恶事。其实不仅“做好事代价太大了”,“做恶事”代价往往更大。既然如此,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实,在合乎社会规定的善恶标准的意义上,当善事与恶事一并置于社会公域之中,往往前者支持者更众,以善之名往往得道多助。
此外,“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确时有发生,但“事实≠应该”,舆论与道德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合理导向社会行为,使大家能获得“德福一致”的结局。
最后,我们仍应秉持“勿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的信念,因为“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