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态治理需让人有感前不久,因暴雨和疫情,郑州遭受了双重灾难,而恰在此期间,广州叶师傅勇赴郑州救灾,义务修理受损车辆,却不料返粤之后,被网友痛骂“把病毒带回广州”。对此,叶师傅称“做好事的代价太大了”。面对此情此景,我想大多数人的感受应该和叶师傅一样——憋屈、寒心。叶师傅和一众心怀善念的人无疑是遭遇了网络暴力。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这并非个例。同样的事情,在去年境外疫情肆虐而国内渐趋平稳的时候也发生过。那时,一大群海外学子回国避祸,却被某些同胞冠以“千里投毒”的恶名,一时间,让人唏嘘不已,不仅慨叹,相煎何急?可以说,网络暴力是伴随着互联网共生共长起来的,是网络生态的一部分,只可惜它是网络生态中的罂粟花。看上去,似乎透着一股快意恩仇,甚至有着“为了大家好”的道德至尊,岂不知,网络暴力从出现之日起,就有着鲜明的诽谤、诬蔑、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大印记,它们或因私,或因利,或因情绪而爆发,却无关理性和客观,直接针对当事人的名誉、权益和精神,往往以造成损害为必然的后果,有的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已经不是突破道德底线的问题,而是赤裸裸的侵权犯罪行为。众所周知,网络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的翻版,网络暴力就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如果任由网络暴力泛滥,那么广大网民将人人自危,即便是今天的施暴者,有朝一日也必然会成为被噬者。面对网络暴力,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并予以必要的惩治。只有这样,当事人及广大善良的网民才能看到公义的光芒。广州花都区政府主动作为,为叶师傅减免隔离期间的费用的暖心之举无疑是对网络暴力的回击。但就力度而言,还远远不够,这其中,缺少了更为重要的一环,即对施暴者的教育、约束和惩罚。广大善良的网民期望看见施暴者在强大的正义面前的悔过、道歉,甚至是谢罪,能够让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刚性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网民在网络暴力面前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值得庆幸的是,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等违法活动。由此开启了网络生态治理的新纪元。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网络公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获得自由表达权利的同时,有责任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细心呵护好网络生态;从国家层面上,也应该继续大力推进网络生态治理的法治进程,做好网络生态维护的监督者,让广大网民感受到网络的公平正义和温暖,共同营造一个天清气朗的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