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簧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个类别,横林古称“古槐滩”,是“滩簧”锡剧的发源地,也称“古槐滩簧”,俗称“里俗戏剧”,解放前后称“常锡文戏”,“常锡剧”,现简称“锡剧”。
发源于常州横林的“古槐滩簧”,清代开始流行,兴起于乾隆年间的常州滩簧,民国年间尤其是上海一带有名的“常锡文戏”。周菊英(1908~1981年),著名女滩簧演员,“坤旦三鼎甲”之一,武进县横林镇秦家头村人(今横林镇南方村秦家头村)。
原名秦菊英,她幼时聪颖,记性强,悟性好。性聪慧,年轻时即喜爱滩簧,观后都能记得十之七八,为当时名艺人周小庆赏识,收之为徒,时年17岁。进入“周家班”学唱滩簧后,因班主周小庆姓周,所收艺徒都要姓周,故由秦菊英改称周菊英。
学滩簧不久,即崭露头角,习艺只半年,即随孙七大、王嘉大、朱富根等在上海、无锡、常州一带演唱。她从艺初期得孙七大(王嘉大师兄,郑陆人)教益尤深,擅演《十调度》、《拔兰花》、《庵堂相会》等唱工重头对子戏,奠定了其唱腔基础。
周菊英以吐字清晰、生完气足见长。早年在乡村作“两头红”(从头天日落唱到翌日日出)。演出时,二三里外听其声,犹能字字入耳,她善于表演,无论小家碧玉或是大家闺秀,演来均惟妙惟肖。滩簧改用古装后,她是坤伶中最早“女扮男装”的演员。除此之外,周菊英尚擅演女扮男装的戏,开坤角演此类角色之先例。
在无锡中东戏院演出,连日满座三年有余,可谓红极一时,很快与徐玲妹,白玉秀齐名,被同行称作“坤旦三鼎甲”。在扮演《梁祝姻缘》中的祝英台,《再生缘》中孟丽君时,她在小生簧调的基础上,创立了反弓簧调,成为旦角女扮男装的专用腔。中年以后,周菊英改演“娘娘旦”专演秦香莲、蔡金莲、秦雪梅等唱工累重的悲旦人物,其唱腔转变为“绵密柔缓”,注重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她40岁即告别舞台。1958年受聘于江苏省戏曲学校任教师,为培养锡剧青年演员殚精竭虑,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锡剧表演人才。1961年锡剧流派演出时,她曾和李如祥、张乾大、徐林美等演《搀桥》、《扎灯》、《双夺郎》等对子戏。在那女角很少的滩簧戏时期,她们破除旧俗,登台演唱,在锡剧史上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