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8时11分,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11时02分,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已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已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8时11分,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11时02分,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已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已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图注:航天员出舱画面。
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
本次出舱活动由航天员和机械臂配合完成,在轨验证舱外操作能力。航天员计划完成舱外设备安装、维修维护工作,具体包括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
事先,摄像机由于发射的外暴露的限制,把摄像机安装在了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它的视场角还是有限的,入轨之后,航天员根据任务需要,需要扩展摄像机的视角来监视整个舱外的情况,需要航天员去把这些摄像机安装一个支架,架得更高一点。
总体来看,这次出舱要完成三大任务:
1
图注: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画面。
图注:航天员出舱活动画面。
图注: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画面。
图注: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画面。
图注:空间站外画面(此时,空间站正运行在地球阴影区)
什么是出舱活动?
出舱活动(Extravehicular activity),简称EVA,俗称“太空行走”,即指航天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进入太空的行为。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出舱活动这一目标,需要诸多的特殊技术保障。
图注:美国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进行哈勃望远镜维修的画面。
出舱活动穿什么?
出舱活动要穿舱外航天服,舱外航天服其实是一个微型的航天器,是航天员走出航天器到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除了具有舱内航天服的所有功能外,还增加了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在服装内增加了液冷系统(液冷服)。
据悉,中国新一代的舱外航天服能在满足穿着舒适、节省体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证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据悉,本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
热搜上有一条#宇航服130公斤穿脱只用3分钟#,评论里好些人问太空里这个是不是就一点感觉不到重。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深刻。130公斤,严格来讲,应该是指航天服的质量。在地球表面,由于地球引力,表现出比较重的感觉。但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航天员是感觉不到地球在吸引130公斤重的航天服的,只能在推动航天服的时候,感受到航天服有较大的惯性。也就是说,航天员只能感受到航天服的惯性质量,感受不到引力质量。
13年前,我国实现首次出舱活动
图注: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画面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上升2号”飞船飞行期间实现了离舱12分钟的出舱活动,成为历史上首位实现出舱活动的航天员。
1965年6月3日,美国航天员爱德华·怀特被送上太空,成为第一个进行出舱活动的美国人。当天,他离开格米尼4号宇宙飞船,在太空中漂浮了创纪录的23分钟。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指令长翟志刚顺利进行了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基础小知识:航天员不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吗?其实不是的!
我们知道,空间站运行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左右的高度,而地球的直径达12000多公里,也就说,从上帝视角看,空间站离地球其实非常非常近。
在这样近的距离上,空间站以及航天员当然会受到地球上的引力的,但由于空间站在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做高度运动(每秒7.9公里),空间站和航天员可看着一直在“自由下落“状态,只是感受不到引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