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令广大群众深恶痛绝,尤其“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随着打击治理诈骗犯罪的力度加大,反诈骗宣传也在全面铺开,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断更新升级。
例如最近我市某地出现的一种新的“反诈”横幅十分抢眼,上面写的就是身边发生的诈骗案例,大家驻足观看了直观易懂的小故事之后,往往从感到发笑到有所感悟。我们在电视、手机上看到诈骗案例时,往往觉得离自己很远,一笑了之就付之脑后,很难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看到身边邻居上当受骗的事例时,不仅为在拙劣的骗局之下受骗的邻居感到惋惜,更会因在身边发生的网络犯罪而心生警惕。特别是在相互交流时,进一步加深了对诈骗的印象,让脑子里绷紧了反诈这根弦。
由于是对真人真事的宣传,加之悬挂在居住地或工作地,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也需要更加重视。虽然隐去了具体姓名,但难免少数有心人起了“八卦之心”,根据居住区域对号入座。如果是涉及“裸聊”等尴尬的骗局,一旦曝光,当事人不仅承受经济上的“伤害性很大”,更是面临精神上“侮辱性极强”,甚至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性死亡”。
希望相关部门在制作悬挂相关案例型反诈标语时,要注重隐私保护和传播效果的双重效应。不能单纯了教育警醒作用,而忽视对关键个人信息的模糊;也不能因为担心隐私泄露就放弃以案说法的好模式。建议公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收集典型诈骗犯罪案例,精选具有警示作用案例后,隐去住址和姓名等关键细节,在一定范围内精准投放,定期轮换,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加大宣传密度。同时,在条幅的文案上要持续创新,例如可以通过“小小说”式的改写,在案例最后可以来一句反问、总结甚至调侃,进一步升华主题,让人觉得有所回味,加深受众的印象。反诈宣传要摈弃宣教式的呼喊,改善平铺直述的语言,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通过巧妙的话术、文艺的表达,更能让大家有所触动,从而持续筑牢心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