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问世的微信作为一种即时网络通讯工具,由于具有免费性、便利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伴随网络的不断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把无数朋友“装入”一部手机,已经成为大家主要的社交工具。朋友圈是微信社交性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朋友圈的分享和记录,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看到他人的点滴生活,点赞和评论进一步加强联系,并且伴随微信功能的不断强大,朋友圈的分享和连接越来越精细化和精准化,有时甚至超过了线下的沟通。然而,这种使用的便利也让朋友圈成为一种泛交往方式,微信和微博的差异似乎越来越小,谣言由于社交粘性而病毒式传播,点赞和评论数与情感交流之间出现了悖论,身体的不在场让互动效果逐步消解等。腾讯公司也认识到微信朋友圈开放的一些弊端,后期不断改进,包括设置联系人分组、分享私密链接、朋友圈三天可见等。
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会伴随发展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辩证看待微信朋友圈的利弊会认识到这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关键是作为使用者的我们对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如何定义,希望按照怎样的方式使用会更加合适和自在,并且这种使用方式也会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动态改变。以笔者为例,高压的生活中频繁发朋友圈会是一种负担,我更愿意拿这个时间好好休息,其次也没有太多值得分享的事情。但我也关注微信朋友圈的动态,点赞或评论,有些朋友虽然相隔两地见面甚少,但通过朋友圈仿佛他们就生活在身边。也许未来成家立业后,笔者也会加入到在朋友圈“晒娃”、“遛娃”的队伍中。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将线下的社交拓展到了线上,既激发了人们分享的欲望,也让人们的交往方式变得快节奏,既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一些新的烦恼。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因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人类需求的本质却始终如一,互联网只是挖掘和强化了其中的需求,因此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而非单纯以技术为尺度,是人与人在技术的环境下更为和谐的相处方式。每个人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方式不完全相同,正视这种差异性,微信朋友圈也可以发挥多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