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常言道 2021年5月18日-2021年5月22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1-05-18 08:44:55
7536 12 9

多年前,刚有微信的你,是不是总喜欢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开心或者不开心?多年后的今天,好像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发朋友圈了。现在的你,还发朋友圈吗?还对身边人的朋友圈感兴趣吗?请注意,每周六晚截稿) 

 

2021年,《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二出版

 

5月18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763、鲁小鱼、禾子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黑与白
  • 张秋生
  • 双桂女
  • 西江月
  • 博揽群英
  • 顺其自然者
  • 无所求
  • 荷边垂柳
发送

12条评论

  • 精准屏蔽朋友圈


    微信里可以针对单个微友,设置不看他(她)的朋友圈,我算是用这个功能比较多,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屏蔽一些微友的朋友圈,这样可以精准过滤掉一些人的朋友圈,节约刷的时间。其实新型社交平台的兴起,或多或少都给人带来过“无效社交”的困扰。我总觉得人生精简,要拒绝闲置,拒绝一些“无效社交”,要让每一分时间都花的有价值。

    大四那年,和室友一起相约考研,差不多每天都是一起去学习,一起相互打气。但是后来,室友的朋友隔三差五就从外校过来,邀他一起出去唱歌喝酒,渐渐地室友对学习也没那么上心了,有时候还会拉上我参加,不过都被我拒绝了。渐渐地,我们就疏远了,不过这倒也让我成为“独行侠”,不受外界干扰。考研的结果出来,我考上了,但室友却落榜了。其实我一直觉得对室友来说,他的那个朋友算得上是损友,在这备考的节骨眼上,总是拉他去消磨时间。后来我之所以屏蔽了这样的“朋友圈”,也是因为,总感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还不如自己去干点有意义的事。

    工作以后,社交平台越来越多,加入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多,但其实很多社交活动,并没有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多少正能量。相反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各种广告,各种不合口味的鸡汤,各种对生活、对工作的抱怨,一般看到这样的“朋友圈”,我都会选择精准屏蔽。

    诚然,很多时候,人都是有情绪的,尤其是负面情绪,需要一个平台来表达和发泄,我也不例外。但是很多时候我发的“朋友圈”,只代表当时的心境,以后偶尔翻到总会觉得那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一般有负面情绪表达需要发“朋友圈”时,我都是选择“仅自己可见”,我总觉得,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躺在你“朋友圈”的那些好友,是不厚道的。

    当然,虽然屏蔽了一些“朋友圈”,也还有一些“朋友圈”是生怕错过的。比如说一些纯知识性的圈友更新的内容、比如说一些微友,平时不怎么发圈,但是一旦发圈,必定有好事和正能量和大家分享,这其实是能够给人愉悦感受的,这样的社交是值得收藏的。

    个人觉得,对于别人的朋友圈、对于别人的人生,我们都只是“过客”,至于看不看,如何评价,其实是我们自己做主的。有的人,看似好友一堆,但实际上交心的却屈指可数。与其交那么多无法交心的朋友,还不如轻松独处。毕竟,生命的长度有限,我们应该把仅有的时间,用来拓宽生命的宽度,而不是浪费在无效社交上。
    2021-05-23 09:10:39 0回复
    0
  • 得失从缘 心无增减

    首先说明标题就是我的朋友圈签名。这句佛教揭语出自《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简单八个字言简意赅地表达人生之道,深受我喜爱。我能把自己最爱的这句禅语装裱在我的朋友圈,意即表达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
    朋友圈从2011年问世到现在,也走过了十年的心路历程。作为一种简单易操作的通讯工具,在面向十四亿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幼的中国人时,确实把及时性和易操作性做到了极致。于是,人们不再热衷于只是打电话了,wifi一连接,点开朋友圈,能看到各种国际国内新闻,也能看到亲戚朋友们最近的生活点滴分享,互相在朋友圈各种晒,晒手工、晒成绩、晒靓照撒狗粮,相互点赞留言问候,于是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心与心越来越近......互联网时代体现出了空前绝后的亲情友情繁荣,一派祥和,天下太平,一切尽在手机中。再后来的朋友圈,已经不满足于最初的情感交流,有人看到了朋友圈的商业价值,于是各种微商和产品推销以及更多可以借助朋友圈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 ,于是各种包装精美的商业推销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朋友圈的大部分地盘,细心的人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巨大变化,从满眼的生活场景变成促销大会,朋友圈变成各种可能,有人从这里找情感寄托,也有人从这里增加收入,总之没有你看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朋友圈这些变化说明了我们的社会在踏上一定的高科技节奏以后人们内心世界的变化,先是以展现自己为主,只为趣味;后是看到朋友圈的商业价值以后又开始利用它为自己带来各种便利和收益,增加人脉、以最直接的方式推销产品等等,此时朋友圈被镶上“价值”的光环,再一次成为一部分人们的另类商场,也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终于冷静下来,不愿再沉溺于朋友圈狂轰乱炸式的商品推销,悄悄退出,不怎么看了。可以说,过于商业化的朋友圈让有些人产生了烦恼,毕竟生活不能只有朋友圈。
    就我而言,朋友圈就是另一种生活日志。有什么重要的事,记一笔;突然之间有一两句灵感心得,记一笔;有好看的文章或电影,记一笔;眼前有美景或有趣的事,也可以记一笔。朋友圈在我看来,恰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最好体现,仅此而已。
    2021-05-23 02:23:06 0回复
    0
  • 不妨经营好微信朋友圈
    半部堂
    多年前,刚有微信时,很多人喜欢晒朋友圈;多年后,好像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发朋友圈了。为什么?
    多年来,微信的发展在人际交往、文化模式、经济发展、政治沟通等各个方面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积极变化。然而,在极大便利人际沟通的同时,也对私人时间进行了挤占,造成了工作压力和社交焦虑。在社交媒体推波助澜下的网络购物狂潮,让许多人陷入消费主义陷阱,不实信息的无序传播则成为增加信任成本、认知偏差,最让人担心的还有可能引发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难以保护。
    怎么办?要真的离开朋友圈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一个人完全脱离自己所属的时代和社会很难。正像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我即我们,我们即我。”现代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原子个人构成的社会整体。一方面成就了现代人独立的人格;另一方面,却又带来特属于现代人的孤独与焦虑:一种人群中的孤独和不知欲求为何的焦虑。因此,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所构筑的社交网让我们每个人瞬间摆脱了“人群中的孤独”,转而开始享受一种“独处中的交流”。
    借助于朋友圈的发布,微信以图片、文字与视频的方式为每一个人勾勒了一个真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人像。我们每个介入到微信社交平台上的人,顿然都获得了两重生活:现实的生活与朋友圈里晒出的生活。
    因此选择离开多少有点可惜,那么还不如去努力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圈。
    经营好微信朋友圈,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如果我想让别人称赞我的积极努力,那么加班、写作、工作报告就成为朋友圈中呈现的主调,如果我想别人看到我的闲淡自适,那么阳光中的下午茶、湖畔的小憩就成了朋友圈晒图的底色。
    其次要选择朋友,如今在添加朋友时有朋友权限,三个选项:仅限于聊天;不让他看朋友圈和视屏,不看他的朋友圈和视屏。如果你不想被单位领导或某个人看到你的朋友圈,你就选择“不让他看朋友圈和视屏”。这样你的朋友圈可能都是你真正需要交流的朋友。
    再次,在微信朋友圈中要多回复,多点赞,多评论,你能及时的关注别人,别人才能及时的关注你,形成互动,交流思想,培养友谊。这就像过去街坊邻里的串门,亲戚朋友间的拜访,走动多了感情就建立了起来。从而消解一些现代社会中“人群中的孤独”。
    2021-05-22 10:26:08 0回复
    0
  • 莫让朋友圈干扰自已生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微信朋友圈在新时代应运而生,给朋友间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多年前,我手上有了一部智能手机,强大的微信功能让我兴奋不已。朋友圈里的各种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因而有一段时间,几乎对朋友圈着了迷,手机抓在手上放不下,甚而到了眼睛一睁开,就首先看看朋友圈有什么新信息,边吃饭也边看,晚上睡觉前也要瞄一下。刷朋友圈几乎成了我每天生活必需。

    微信朋友圈,为朋友之间交往开启了快速通道,架起了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足不出户,远在千里之外,动动手指点开微信就尤如近在咫尺。朋友圈让我们分别了数十年,在祖国各地的老同学、老同事又聚到了一起。彼此不用见面即可互相交流,高兴的事互相分享,不开心的事倾诉一下,相互安慰与鼓励。点赞、评论,国内外大事、社会新闻、奇闻趣事、生活百科,你来我往相互转发与交流分享。朋友圈为加强朋友间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微信朋友圈作为人际交流的媒介,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方便朋友之间交流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些烦心的事。朋友圈里不时会出现要求为某某娃点赞、为某某参加什么比赛拉票;有的人爱转发各类不实小道消息,前面刚转发,后面接着辟谣;更令人头痛的是,有些人在朋友圈里做起了广告,卖服装的、卖保健品的、还有什么培训的等等,充斥了整个朋友圈,让人看了头痛而心烦。从而使我对朋友圈不再有多大兴趣。

    人的一生中会结识很多人,会交很多朋友。笔者认为,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怎么样,但我们自己可以做到不被别人所左右。微信朋友圈是个虚拟的世界,我们不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朋友圈,别让朋友圈干扰自己的正常生活。真正的好友不必在圈里联系,个别联系更真诚与实在,远离朋友圈生活更自在。
    2021-05-21 16:11:46 0回复
    0
  • 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佳人生


    在当下的世界,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7.8亿人进入朋友圈,1.2亿人发朋友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空闲时打开朋友圈刷一刷朋友们的动态“见圈如晤”算是社畜的日常操作,看到在A朋友下馆子觥筹交错之时B朋友表示终于结束了加班,一心想生二胎的C朋友向丁克一族的D朋友吐槽“中国式教育是最好的避孕药”,每个人都会觉得朋友圈就像是一面镜子,而自己就是照镜子的人,所以可以说在和我们如影随形的朋友圈里藏着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另一个分身。
    不过,著名的“邓巴数字”表明人们的朋友数量和层级都是有所限制的。有不少人患上“朋友圈依赖症”爱刷存在感,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消失在朋友圈甚至关闭朋友圈。面对“朋友圈”这个东西,天下谁人不进圈?但聪明人只是圈内人而不做套中人。在朋友圈可以遇见更开阔的自己、看见更真实的彼此。逃离朋友圈,也许你的表达欲会越来越弱,到后来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对周围的人和事越来越麻木与无感。别人看不见自己,自己也懒得理睬别人,最后一别两宽,慢慢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而沉迷于朋友圈的“塑料社交”,在浅层次无意义的浏览和交流中寻找廉价的快感和价值感,恐怕也是一种病。
    与人交往最好的态度是什么?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是:做好自己,亲疏随缘。虽然无法否认的现实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生物的我们很难置身于社交媒体和人际关系之外。但在这个唯变不变的世界里,99%的事情都与我们无关。我们真正要过的,其实只是那1%的日子。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终究,每个人要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而活。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做朋友圈的减法,剔除不必要的社交。这世间,本就是有人演戏有人看戏、有人渡人有人自渡,各人有各人的暗淡与皎洁。人们的悲欢忧乐往往并不相通,在别人的生活里,我们终究只是配角和观众,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是真正的主人。与其羡慕“朋友圈里的假精致”,在“朋友圈”里向往别人的生活,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佳人生态度。
    2021-05-21 10:22:54 0回复
    0
  • 朋友圈式微,朋友依旧在

    无所求

      好奇心是兴趣的轿夫,不辞劳苦。“初射之光最亮”,刚玩微信时,兴味盎然,其乐无穷。图片,只要自以为优美;文字,只要自以为动人;餐品,只要自以为美味;场景,只要自以为有趣,那就热情勃发,食指大动,连珠炮一样发射到朋友圈。“秋深矣,不知邻人作何事”,那就滑动手指,上下翻屏,到朋友圈里逛一圈。“地球村”的感受更加真切,不再“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

      新鲜感却把兴趣变为酒精,挥发极快。不知何时起,微信朋友圈,如同冬天的山阴屋后,懒得去逛了。别人的佳肴,似已无香无味;别处的佳景,似已审美疲劳;他人的日子,似也琐碎不耐;她人的恩爱,似也见惯不鲜;捡来的段子,似也笑不起来。在如同宇宙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不再乐意朋友圈的狂轰滥炸。在“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网络时代,不实消息也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反转”索然无趣,微信只好“微信”。与其费时费力“去伪存真”,还不如视有若无,敬而远之。

      微信朋友圈式微,但微信朋友依旧。微信朋友圈被冷落,但微信依然须臾难离。微信,本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为与远方亲人“面对面”、为与朋友提供“点对点”“点对群(微信群)”提供便捷的通讯服务。故而不必在“点对圈(全体朋友)”上多费心思。其实,哪有多少信息值得或应当广而告之诉诸全体朋友呢?朋友,有事,言之;无事,不扰,乃是常态。少去微信朋友圈,也即少打扰。

      地球成为村,距离缩短了,同时也拥挤了。需要留一点独处给自己,留一份清静给朋友。“微信朋友”依旧在,只是“微信朋友圈”初度夕阳红。
    2021-05-20 19:08:58 0回复
    0
  • 谈谈“朋友圈”这件事
    何双勤 2021、5、20 8:15---9:38
    首先,笔者把所有在自己手机(含电脑)里有联系、联络、对话、活动、互动的团队、个人中,无论是同学、战友、同事、业余爱好的团队这一类都概括地称为广义“朋友圈”;狭义的呢,那就是家人、老同事、老部下、亲爱者,的“朋友圈”。以下分叙一下。
    广义的朋友圈中,只有业余爱好的团队里,还丝丝存在一点松散的、有点约束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如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要求等等,你必须遵守其相应的规则。其余的圈中呢,发点东东啦,说个闲话啦,甚至每天那早上好晚上问好之类的,我是可有可无,不必强求,相对自由。在这儿仅拿战友圈说说。从群的地域和人员分布范畴来讲,有“所在炮兵团”、“常州地域战友”、“个人所在连队”,这三个方阵中,你聊的天、发的东东、客观上本来就存在着远近亲疏,那么实际上都有所区别、有所侧重的。我个人觉得,地域远些的,倒是亲近度还密切一点,遇见与自己有共同点的各自爱好相近的人员,共同语言如点赞啦、回话啦、叙述各自看法等等就相对就多一点,不管你身处陕、川、鲁、湘何方,还有点真话、实话。近的呢,反倒显得疏远了,你想发点个人的特点的东西,其实出发点在于交流,人家还误认为“显摆”呢。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的原理吧。人群中对于相同事物的认识观点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朋友圈尤其如此。
    在朋友圈的纵横坐标中,无论上中下,左中右方方面面的点与面、条与块里,其实我们说的大都是一个腔调的语言、一个层次的论调、一个方位的逻辑。存在决定意识嘛。
    对朋友圈要具体分析。伟人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让我们在各自的“圈”中,“具体发挥”吧。
    2021-05-20 09:40:21 0回复
    0
  • 虚拟空间中的微信朋友圈

    2011年问世的微信作为一种即时网络通讯工具,由于具有免费性、便利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伴随网络的不断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把无数朋友“装入”一部手机,已经成为大家主要的社交工具。朋友圈是微信社交性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朋友圈的分享和记录,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看到他人的点滴生活,点赞和评论进一步加强联系,并且伴随微信功能的不断强大,朋友圈的分享和连接越来越精细化和精准化,有时甚至超过了线下的沟通。然而,这种使用的便利也让朋友圈成为一种泛交往方式,微信和微博的差异似乎越来越小,谣言由于社交粘性而病毒式传播,点赞和评论数与情感交流之间出现了悖论,身体的不在场让互动效果逐步消解等。腾讯公司也认识到微信朋友圈开放的一些弊端,后期不断改进,包括设置联系人分组、分享私密链接、朋友圈三天可见等。

    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会伴随发展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辩证看待微信朋友圈的利弊会认识到这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关键是作为使用者的我们对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如何定义,希望按照怎样的方式使用会更加合适和自在,并且这种使用方式也会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动态改变。以笔者为例,高压的生活中频繁发朋友圈会是一种负担,我更愿意拿这个时间好好休息,其次也没有太多值得分享的事情。但我也关注微信朋友圈的动态,点赞或评论,有些朋友虽然相隔两地见面甚少,但通过朋友圈仿佛他们就生活在身边。也许未来成家立业后,笔者也会加入到在朋友圈“晒娃”、“遛娃”的队伍中。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将线下的社交拓展到了线上,既激发了人们分享的欲望,也让人们的交往方式变得快节奏,既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一些新的烦恼。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因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人类需求的本质却始终如一,互联网只是挖掘和强化了其中的需求,因此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而非单纯以技术为尺度,是人与人在技术的环境下更为和谐的相处方式。每个人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方式不完全相同,正视这种差异性,微信朋友圈也可以发挥多重功能。
    2021-05-19 23:50:02 1回复
    0
  • 朋友圈式微,朋友依旧在

    无所求

      好奇心是兴趣的轿夫,不辞劳苦。“初射之光最亮”,刚玩微信时,兴味盎然,其乐无穷。图片,只要自以为优美;文字,只要自以为动人;餐品,只要自以为美味;场景,只要自以为有趣,那就热情勃发,食指大动,连珠炮一样发射到朋友圈。“秋深矣,不知邻人作何事”,那就滑动手指,上下翻屏,到朋友圈里逛一圈。“地球村”的感受更加真切,不再“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

      新鲜感却把兴趣变为酒精,挥发极快。不知何时起,微信朋友圈,如同冬天的山阴屋后,懒得去逛了。别人的美味,似已无香无味。别处的美景,似已审美疲劳。他人的日子,似也琐碎不耐。她人的恩爱,似也见多不怪。捡来的段子,似也笑不起来。在如同宇宙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不再乐意朋友圈的狂轰滥炸。在“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网络时代,不实消息也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反转”索然无趣,微信只好“微信”。与其费时费力“去伪存真”,还不如视有若无,敬而远之。

      微信朋友圈式微,但微信朋友依旧。微信朋友圈被冷落,但微信依然须臾难离。微信,本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为与远方亲人“面对面”、为与朋友提供“点对点”“点对群(微信群)”提供便捷的通讯服务。故而不必在“点对圈(全体朋友)”上多费心思。其实,哪有多少信息值得或应当广而告之诉诸全体朋友呢?朋友,有事,言之;无事,不扰,乃是常态。少去微信朋友圈,也即少打扰。

      地球成为村,距离缩短了,同时也拥挤了。需要留一点独处给自己,留一份清净给朋友。“微信朋友”依旧在,只是“微信朋友圈”初度夕阳红。
    2021-05-19 10:53:25 1回复
    0
  • 畅游朋友圈其乐融融

    如今只要有智能手机的人都有微信,有微信就有朋友圈。为什么很多人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有人说了,网络是个放大镜,我们发出的每条朋友圈,有时会被人揣测放大其中的善意和恶意。于是,有的人选择了沉默,不再分享生活碎片和任何观点。
    至于本人,自己认为,发不发朋友圈,都是自己的爱好,个人的自由。总有人可能不看你的朋友圈;也总有人爱看你的朋友圈,就像最近有个海姆立克急救法视频,本人一发朋友圈马上就有年轻人接应点赞,因为他家有小孩啊。而有人只看不点赞也不留言的也可理解,记得前年同事聚会时就听一些年事已高的同事解释,你发的内容蛮好的,就是自己不会操作难回复;当然也有人由于身份原因不便回复。偶尔还有人会要求本人把以前发朋友圈的文章专门发给他,他又说不清题目是什么,那就弄得本人拼命往上翻,找啊找,总不能辜负了朋友吧!
    对于别人,本人认为,喜欢发的,那就让他发,发不发朋友圈,都是无关对错,静静欣赏就好。就是别人偶尔刷屏,快速翻过就算,没必要迎合,也没必要抨击。而觉得有道理的话还是应该点个赞,这也是对人家劳动的一种尊重啊。
    有时,尽管为了一个好的朋友圈而配图发文编辑出去,确实要花费一定时间,你想平常写文章要讲究标题、引言,那么发朋友圈也是一样的道理。看看发完朋友圈之后的点赞和评论,也很有成就感的。
    毕竟当人到了一定年纪,外出与社会交往的机会相应少了,而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与外界交流,不也是一种退休后生活乐趣的享受吗?!本人现在是每天坚持发朋友圈,同时也对自己分类的朋友的朋友圈不时集中浏览一遍,看看这些朋友圈里丰富、有趣的内容,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远在千里,近在眼前的感觉很好的啊!
    2021-05-19 07:51:44 0回复
    0
  • 人多了,不高兴分组,选择性关闭显示不礼貌,我发的少了,只是喜欢发的人还是发,我可以选择关闭他或者就当图个热闹。
    2021-05-18 22:12:04 0回复
    0
  • 朋友圈现在已成为一种对外展示自己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有人出于商业目的,一天要发几十条,让人不厌其烦,但碍于是朋友就让人独善其行,不看不理会.也会有人一天会有不少条,大多数是转发,抄袭,这也是热心之人,显示表现了自己,又让人感到此人博大精通,无所不晓.我也发朋友圈,但不是天天发,有值得宣传的活动,看到的奇花异景,游览一些新的旅游地都会有感而发.但我会感谢浏览者,不会计较点赞数,这也是我自得其乐,知足长乐的心态表露吧。
    2021-05-18 17:28:32 0回复
    0
  • 6946
    积分
  • 201
    博文
  • 1334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