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贤杨氏物语
【二】杨梴江阴抗清全家忠烈殉国
陈平
据缪贤杨氏宗谱卷五(一九三四年甲戍清明)前清进士钱振锽撰书;学仁公后有宾臣公讳梴者,明崇祯间授江阴武职与典史阎应元城守事,与其妻马氏皆死国难。
这是元朝未年,常州芦墅里的流寇缪贤,得由苏郡迁常名士杨天义教诲,弃恶从善,应天顺人,从杨天义游学而入仕朝庭,二人同朝为官,造福乡梓。杨天义后人就在其地西北五里处聚居,史谓”缪贤里杨氐”。
缪贤里有西童子河由北向南流过,此时河东荒芜,人迹稀少,为盜贼出没之地,至明未,族人繁衍生息 人口增加,十一世族人杨会兆,与兄弟相商弟弟们保留祖宅,为兄往河东发展。所以杨会兆在河东开垦㐬地,他与人为善,对贫困者给以周济,未数年,河东盗贼屏迹,人口增长,经济日渐繁华。
因河东河西有童子河相隔往来不便,族人于是向地方官商量建了望贤桥,可通行小船。也有纪念多位地方贤士之意。
经多年发展,望贤坝逐渐成为有三百多人口的地方小镇,但在“太平天国”之乱中,小镇被烧光(现巳建成牡丹公园小区)。
望贤坝东称东杨村,坝西称西杨村。至今杨氏在此已传二十四代,宗亲彼此往来频繁,相处非常和谐。在缪贤里杨氏的后人中,贤厚忠烈人士辈出,宗谱屡有记载:
如中分十世孙声九(炳)公,礼让福地,筑室河东,乐善好施,接济贫者。
中分十二世孙梧冈公,恩给八品顶带寿官,具备性好稼穑,勤于治农,居家节俭,不喜奢华的美德,乐于周恤亲朋,扶持危难不吝所有。中分十二世孙秋田公,礼部通赞考授,圣宫典籍厅给八品顶带寿官,品行载邑志,隐居西滆志行洁芳,文章书画无不精妙,”远近间咸籍籍称为有道先生”。乐于积善施贫。
中分十三世孙可轩公”立品端方,斋家整肃,图书满座,有古名士风”。其长子星焕,儒医济世。
西分十二世孙艾斋先生,邑廩生,乾隆丁卯岁[1747]进士,中壬申顺天,恩科举人。授翰林院典簿。”事父母以孝,育诸季以慈。”
中分十三世孙正行公,”生平富而好礼,骄盈之色勿稍见。积而能散,悭吝之色勿稍萌”。”方甲午(1774年)乙未(1775年)连遭荒歉,邻郡之来乞常者,男女老幼,百十为群。公遇其人,则命亟煮赈,桶盛缸贮以给之,累数月不倦。”
中分十三世孙春寿,号南山。虽”窘迫之状,不堪回首,然尚移挪典借,周及亲邻盖乐善不倦之心,行之有素也”。孝行载邑志:”母吴病剧,割股进之,病愈。父世华病,亦如之,亦寻愈”。西分十三世孙应瑞,字霞宇,号焕亭。太学生,取录四库馆改授府通判,任山东张夏县丞,升任山东汶上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体恤民意,不愧为”廉吏之名”,为民掘井抗旱,被老百姓立石纪事”杨公泉”。
西分十三世孙河柱,字会征,号星川。游顺天宛平县学中乾隆癸酉科举人,方略馆行走,历任陝西石泉、高陵、武功、.三水、白水、鄠县知县,加知州衔乾隆庚子陜甘同考官,敕授文林郎。其”重农劝学,安良除暴”:其”为民请命,举博南国,政著西秦”:其”刑清政简,廉明公正”,自已却”一贫如洗”;他署武功时,因有人私铸钱币,”应立决有三四百人,河柱求于上官得生者二百余人,民感其德,邑无私铸罹法者。”1781年大旱”河柱上长白山祷雨而震雷骤雨,人以为至诚之应”。去官时,”邑之绅考、士民,折香跪送十里”。他的事迹,武进阳湖合志》和《光绪武进阳湖县志》都有刋载,等等。
而最忠烈者,乃缪贤里杨氏始祖杨天义的九世孙杨梴也。
杨梴,字宾臣,号鲁生,明末常州府阳湖县望贤坝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形成了强烈的“忠君爱国”的信念。面对清军步步逼进,大好河山沦丧,他毅然弃文从武。通过常州府将才的选拔考试,担任江阴县守备。
已占领中原的清王朝,一面派遣大军攻占金陵,横扫江南大地;一面颁布“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时间处处腥风血雨。江阴县令方亨贪生怕死,清军还没有来到就宣布“归顺”,并强行推行剃发令,遭到老百姓的强力抵制,数千义民冲进县衙,杀死方亨,一致拥护县尉陈明愚、典史阎应元和杨梴举起义旗捍卫江阴城,喊出了激动人心的口号:“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江阴人誓死不投降,用自己的的热血来保卫江阴城!”
当时江阴守卫力量十分薄弱,只有杨梴手下800多兵丁,而且粮饷严重不足。他们向全城发布公告,要求大家鼎力相助。全城百姓抗敌情绪十分高涨,青壮年争着报名参军,几处征收物资、武器的地方也都挤满了人。杨梴从守备队中挑选了350个军事素质较全面的战士,充当新兵的教官,每人负责培训50名新兵。杨梴天天到训练场上和士兵摸爬滚打在一起,他视士兵为弟兄,有人生病,亲自端水送药。
十万清军把江阴城团团围困,派降将刘良佐等人轮流劝降,许以高官厚禄,遭到阎应元和杨梴的严厉斥责:“我们小小的典史和守备尚知大义,身为大明的大将,你们不思忠君报国也罢了,有何面目在此喋喋不休?”
清军见诱降不成便攻城,用大炮轰、用箭射,一连攻城月余,江阴弹丸之地纹丝不动。初步的胜利,激励全城百姓,几乎人人都投身战斗,青壮年上城头拼杀,年老人和妇女向城头运石头砖块,送饭送水。杨梴的妻子马氏带着家人天天送饭到城头。杨梴带领一支200人的敢死队,哪里情况紧急就冲向哪里。一天深夜,他组织四路敢死队,分别从四门的地下水道中爬出城袭击清军。杨梴亲自带队,出其不意地突入清军营地,一阵砍杀,等清军醒悟过来,准备反击时便迅速撤离。这次偷袭战果辉煌,杀死清军近千人。还有几次,他们出城后摸到清军营房四处放火,数万清军顿时大乱,互相践踏,死伤不少。双方僵持了近两个月。一天,阎应元告诉杨梴城内的箭不多了,要杨梴想办法弄箭。杨梴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中得到启发,用草人借箭:一天深夜,下弦月不甚明亮,杨梴布置守城的士兵,用绳索慢慢下放穿着军衣的草人,清军从远处看不十分清楚,以为他们又来偷袭,便拼命放箭。天亮时把草人收回,获得了数万支箭。阎应元看着这些箭,高兴地拍着杨梴的肩头说:“老弟学孔明学到家了。不过,还是要好好感谢清军慷慨赠箭。”
自从开战以来,杨梴日日夜夜和战士生活在一起,有时也回家看看,待一两个时辰。清军围城前,杨梴告诉全家:他决心与江阴城共存亡,要妻子马氏趁清军还未包围江阴,带着全家回阳湖老家。他说:“清军一旦包围了江阴,想走也走不了。”马氏说:“我不走,我要和相公在一起与江阴城共存亡。我离开江阴,是拆相公的台,会动摇军心。”全家人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杨梴看着家人,流下了眼泪。他很欣慰,他说:“我们杨家世代是忠良之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宁死不能向敌人屈膝,千万不能给杨家祖宗丢脸。”全家人流着眼泪答应了杨梴。
清军久攻不下,而且损失惨重,又增加兵力,总兵力达到24万人,把江阴城重重围了三层,开始日夜轮番攻城。双方兵力悬殊太大,城里的存粮也渐渐吃光。仗越打越激烈,生活越来越艰苦。一天深夜,大雨如注。清军用排炮轰塌多处城墙,数万清军闯入城内。阎应元举手高呼:“最后拼杀的时候到了,勇士们跟着我去杀敌。”阎应元率领着数百勇士和清军开展巷战,最后,他宁死不降,被清军虐杀。
巷战开始时,杨梴一直紧跟阎应元和清军拼杀。他挥舞着一把大刀不断向清兵冲杀,所向披靡。他浑身溅满清兵的鲜血。天大亮,他不知不觉来到自家门口,但他无力推开家门了,他身中数刀,力气用尽了。清兵蜂拥而至,他身倚自家的大门,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杨梴的妻子马氏,城破之夜,她一夜未合眼。她明白殉国的时候到了,她把全家人召集一起,对他们说:“夫君今夜为国殉难,我要随着相公去了。你们愿意跟我一起走的,我们一同上路;不愿意的趁天黑,赶快找地方躲起来。”没有一个人离开,他们都愿意陪夫人上路,马氏感动得把大家抱在一起。马氏要求大家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天明一同上路。第二天一早,马氏带着全家人来到院中的四眼井跟前,马氏微笑着说:“我先走一步,你们一个一个地跟着。”说着她奋身跳入井中,其他人一个接着一个跳下井……
清军攻破江阴后,整整屠城三天,全城军民无一人屈膝投降,也无一人生还。 江阴弹丸之地,全城仅6万余人坚守城池81天,杀敌75000余人,杀死清军18位大将、3位王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暴史篇,展现了中华民族精忠报国、捍卫家乡的壮丽画卷,《江阴抗清守城八十一日》与《嘉定三屠》《杨州十日》,被史家并称为《南明三惨》,江阴抗清,惊天地,泣鬼神,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暴史篇。
缪贤里杨氏西分九世孙杨梴的忠义壮举,受到杨氏世代族人的敬仰,因当时难觅杨梴尸骨,后人就在修缪贤杨氏祖坟地夾巷口围一衣冠冢,供子孙祭祀扫墓。清光绪二十四(公元一八九八年),时任缪贤里杨氏族长,十五代孙杨顺成主持修谱,他亲去江阴调查采访杨梴公明未抗清之壮烈捐躯业绩,并将其神主牌位捧回常州,安放于杨氏宗祠留耕堂内。
大清皇帝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安抚民心,也多次颁旨表彰前明守节伏义之臣,道光十一年诏旨令江苏常州知府,武进阳湖两县知县,褒辑殉难的杨梴等七十八人,妇女马氏等十一口捐躯明志,忠烈可嘉,均应准其旌表……石碑题名,留传永存。
因年久物废,缪贤里杨氏历史遗迹虽少,但杨氏英烈与杨氏名人的故事,均留在地方志与缪贤杨氏宗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