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2)】至乐莫如读书,10副对联说读书
容【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质量的四个小招式!
至乐莫如读书,10副对联说读书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有人把书籍比作人生的旅伴、心灵的挚友,有人视书籍为成长的导师、引路的明灯,还有人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今天是世界的读书日,与大家分享10副有关读书的对联,品读读书之味,撷取读书之趣。
01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题赠联。联作者原名懋恂,字师陶,又名立华,湖南长沙人。年轻时,有感于社会的不平,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徐特立。联语融铸了联作者对青年的无比关心和殷切期待,告诫青年读书、做事都要有选择。
上联的“家国”,即家与国,亦指国家。《资治通鉴》中说:“十一月,广平王俶、郭子仪来自东京,上劳子仪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上联是鼓励人们常读有关家国的书,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爱国情操,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青年应关注国家大事,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所以“有关家国”的书必须“常读”不懈,持之以恒。
同样,做事也应有选择,当然这选择不是拈轻怕重,唯利是图,投机钻营,而是不做“无益身心”健康的事,像明代“海青天”海瑞所言:“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02
人间乐事唯为善;
天下奇观在读书。
此联为福建南靖长孝坎下村尚德楼联。
上联说行善积德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事。《后汉书》中说:“为善最乐”。善,指善良、美好、吉祥,善意、善行、善举、善事等。凡是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益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与事情,都叫善。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善成德是人们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实施善行义举,不仅能使人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快乐,也会让人的身心受益。
下联讲静心读书可以获得天下的奇观。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静心读书,可以穿越时空,沟通古今,会晤圣贤,拜访哲人,求教智者,从他们的嘉言懿行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
03
闲居足以养老;
至乐莫如读书。
陆游说“闲居寂无客,柴门昼常关”,上联说自己体静心闲,能闲居就足以体健养老。
下联出自清代史典《愿体集》:“至乐无如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南宋翁森亦有《四时读书乐》:“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读书的乐趣,常常妙不可言。所谓“精妙之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眼泪扑簌;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不是亲身体味,是难于感受其乐其趣的。在书里修身养性,纯净的书香味,每天都会带来好心情。清人张潮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也有一副强调“修身”和“读书”的对联: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
04
闲中觅伴书为上;
身外无求睡最安。
此联为清书法家刘墉题苏州耦园还砚斋联。
这是一副摘句联,出自明代陆绍珩《醉古堂剑扫·卷五·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工作之余如何休闲,在休闲中觅什么为伴,各人的情趣嗜好不同,方式也各异。这些“伴”虽然能各适其意,各有各的乐趣,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小害者,惟书。”书是灵魂的居所,精神的家园,深情的朋友,疗伤的良药。读书被称为雅事乐事。尤其是舍去功利的自由看书读书,如林语堂所言:能让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且神交古人,思接千载,心通四海。使人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之感。
同样,人到无求品自高。“身外无求”,就是不为名缰利锁这些身外之物所束缚,保持空灵澄澈的心境。曾国藩说“于世少取求,俯仰有余快。”如果汲汲于名利,整日奔竞浮躁,心劳神疲,睡觉也不会安稳。
05
万事莫如为善乐;
百花争比读书香。
这是清代乾隆进士顾光旭的一副对联。
上下联分别阐述了“为善乐”和“读书香”的修身养性之道。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可以得到许多精神快慰,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所以世间万事都没有为善那么使人快乐。
“书犹药也”,读书可以医愚,而且使脑子越用越灵活,读书的异香是百花都比不上的。
06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这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为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所题的楹联。对联意思是说,天地因日月得光,人靠读书致圣。
上联以日月作喻,将炽热发光的太阳和洁白明亮的月亮喻为天地的两只清澈的眼睛,时刻注视人们的视听言动。因此,做人就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下联所指的圣贤,乃道德才能极高之人,经书诗文则是圣哲先贤智慧的结晶。联语劝导人们只有善读万卷诗书,才能领悟圣贤之心,净化心灵,达到圣贤所期望的境界。
07
读书自课三余子;
涉世披带百忍图。
这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近代诗人郑献甫的厅堂自题联。
上联是说读书治学要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子”系指时态。“自课”,在这里是指自己完成既定的学业。苏轼有“有客独自吟,清夜默自课”的诗句。“三余”是指东汉末董遇利用“三余”读书的典故。汉献帝兴平年间,战乱频仍,旱灾连年,董遇与兄只好逃亡外地,以打柴为生。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他仍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坚持学习,成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有人向他求教,他总是要人先读百遍,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说苦无时间,董遇回答:“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农活少,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中的空闲时间;阴雨时也是一种短时的空闲时间。读书自课能利用“三余”,孜孜以求,就会学业有成。
下联是说经历世事,待人处事要带着“和为贵,忍为高”的意图。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片时不能忍,烦恼日月长。故人之气量要宏大,宏大则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
08
无事且从闲处乐;
有书时向静中观。
此联是清代画家、诗人方薰的自题联,上联言无事时以悠闲自得为乐,下联讲时常以静心读书自娱。
静心读书犹如穿越时空,与智者先贤对话,尽情享受前人用智慧与思想设下的盛宴。可以说,书是灵魂的居所,书是精神的家园,书是深情的朋友,书又是疗伤的良药。静心读书可以获得无穷乐趣。
对联作者以幽默为雅,以读书为乐,以淡于利禄、修身养性为尚,耻于奔竞钻营,一生不应科考,布衣终老,被称为“浙西高士”。
0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此联为龚自珍赠送好友魏源的对联。
上联用古人名言成句,寓含读书要联系实践的道理。下联指出做学问要在综合前人典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去伪存真,努力有所发现,然后自树其帜,“成一家言”。
10
万卷拥书城,精神满腹,著作等身,
积卅年雪案萤窗,尤于麟经有得;
两回游泮水,净土皆修,名场倦踏,
看明载苍颜鹤发,重歌鹿鸣而来。
这是清代学者俞樾为张仲甫八十大寿而作。
联语的大意是:拥有非常多的书,读后可以让自己的精神丰富起来,让书的精神赋予自己的身上,就像“雪案萤窗”、孔子作《春秋》等典故一样,对知识的追求孜孜不倦;多次入学考科举,提高自身修养而不要受名利的诱惑,展望明年,头发变白慢慢变老,可以像寿星一样成就自己。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1.抓习惯就是抓质量
英国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造就或阻碍自己,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你一辈子受益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要抓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靠班主任一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培养一批得力干将,才行。
在这儿,我加入一个楔子。诸葛亮、李世民,大家对他们的名字都不陌生吧?如果要我们各位班主任选择向他们学习,不知你会选择谁呢?
诸葛亮一生英明盖世,但因为他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结果呢?真给司马懿说准了,“等等吧,他决计活不长了!”果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国后继无人,很快就灭亡了。你看,诸葛亮空有惊天纬地之才,却没有培养后人。不仅刘禅没辅佐好,就是他看好的姜维也因没有锻炼只属二流人才。所以,才闹得身死国灭。
而李世民呢?就不同了。他大胆起用人才,以人为谏,一大批人各司其职,帮他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他总揽全局,悠哉游哉,一片太平盛世。
所以我觉得我们身为班主任,就要像李世民那样,要培养人才,大胆起用班干部。
一开学,我班就设立了两套班委机制,实行两党执政。因为两党执政确实有它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当然也互相牵制。
既锻炼了人才,又避免养成某些班干部骄傲自大的情绪。班干部培养好了,就由他们协助,持之以恒的地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
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更大的潜在能量。所以,要抓教学质量,就要首先抓好学生的习惯。
02.抓细节就是抓质量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们从事的教学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事业,为了把我们的这项平凡的工作演绎地不平凡,我们就得把平凡的事做好,就得抓教学的每个细节。
以语文教学为例,学生们在多元化的今天提笔忘字、别字、错字现象数见不鲜。我们在感叹之余,总是“遥想当年,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用什么先进的理论,可我们却鲜有别字。”
所以我们应静下心来,转换思路:平常就从抓生字、抓背诵、抓课堂知识点开始,夯实基础。这样抓每一个细节,形成习惯,孩子们的成绩自然会提高。
03.抓差生就是抓质量
在目前任务制的大环境下,对老师来说要抓合格率、优秀率。抓合格率其实就是抓差生转化的同义词,有一个学生不及格,我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我提出我的观点:差生决定成败!
一个教育学家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
后进生的独立性、自觉性相对较弱,往往下很大决心改正错误,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表现得没有毅力,有时一种错误会犯好几次,这就要求我们对差生始终不能放弃自己的努力。
课堂上要设计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差生回答,并及时表扬。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
课下开“小灶”,加强指导,让他们尽快跟上;还要坚持“跟踪辅导”。这样,他们一定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提高。
04.抓读书就是抓质量
先不说什么“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单是培根一句话,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得。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的好处,培根说的淋漓尽致了。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让它一直保持,最终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那将是学生一生最大的收获。
我每周安排同学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心中的快乐是外人难以感受到的。
成立图书角。鼓励同学相互借阅,互换图书。“书非借不能读也”是袁枚先生的观点,正确与否我们暂不讨论,但借人书总是要还的,所以不用担心他不看。
用好阅读课,大胆放课给学生读名著。教师坐在讲台上读,学生与教师面对面读,教师的入神阅读与整个班级的读书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厚积而薄发,拓展了阅读面。
考试是一条鱼,而我们培育学生的读书习惯,就是给了学生一片海,所有的鱼都在海中。有了海,何愁收获不到鱼?
来源|中小学教育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