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文历史】
明代文武全才、战神之师—— 唐荆川
荆川公园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荆川先生故居永红乡荆川村,由常州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为纪念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先生而建的,是一个古迹与自然风光巧妙配合的园林。
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
嘉靖三十九年(1560),督师抗倭途中不幸染病,于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
文韬武略
唐顺之推崇三代、两汉文学传统,同时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
在其选辑的《文编》中,既选了《左传》、《国语》、《史记》等秦汉文,也选了大量唐宋文,并独创了强大流派“唐宋派”。 我们所熟悉的“唐宋八大家”称号,欧阳修苏轼们的“八大家”名分,也是唐顺之定的。
不仅是文学,连在当代冷门的数学,他也有所研究,他通晓元代所传数学上的“回回术法”,精通于弧矢割圆术,著有《勾股弧矢论略》《勾股六论》等。还漂亮地破解了郭守敬算法。
但唐顺之确自嘲说:这些都是些皮毛才能, 远比不上自己这些年修炼的最强项——军事。因为唐顺之追求的,绝非个人利禄,却是阳明心学倡导的精神 :习武善战,以趋报国!
他就似武侠小说中那些闭关修行的高手一样,真个有了一身强大武功,最强当属枪法,三十七岁那年,跟河南名家杨松学到正宗心意六合枪,十年苦练终于大成。 练到了“一尺圈枪”境界,就是对战之中,舞出一尺枪花,多强对手也近不得身。公认嘉靖年间头号枪术大师。
而且除了能练,唐顺之更一边练一边写。 一本《武编》,记录了中国刀枪剑戟拳各类武技,更包括了军事训练,选兵练将等各样学问。 他的军事才能,照嘉靖年间威震北方的名将翁万达评价: 当一字一拜也。
人物生平
唐顺之出生在常州青果巷易书堂的一个名门官宦之家,其祖父唐贵是进士出身,任户部给事中,其父唐宝也是进士出身,任河南信阳与湖南永州府知府。
在他的幼年时代,父亲对他管教甚严,写字如不端正就会挨打。如果出去游玩回家晚了,母亲也会时常责骂他。顺之天生禀赋聪明并且极具个性,在同龄人中属佼佼者。顺之酷爱读书,父母除对其严加要求外,并不时为他寻觅当代的名师为其辅导,因此学业有成。在唐顺之23岁那年(嘉靖八年),他参加了每三年才在京城举办一次的会试,荣登第一。
荆川先生草书 歌凤台行卷(部分)
荆川先生草书 歌凤台行卷(部分)
抗倭英雄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罗洪先的鼓励下,他重回朝廷,任兵部职方员外郎,接着晋升为兵部郎中,兵部尚书胡宗宪在浙江杭州主持剿倭大局,而他在南京分兵一路,专剿江苏的倭寇。
对于倭寇,他主张敌于国门之外,截杀于海上,他率领海师,从江阴出发,抵达东海的蛟门大洋,一昼夜在海上行军六七百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十日,他抓住了三月东南风机会,在崇明岛设下天罗地网,八千倭寇被打的当场崩溃,十二艘敌船被毁。 公认十年以来,大明对倭寇的第一次海上大捷。
唐顺之因作战勇猛而升任右佥都御史与凤阳代理巡抚。
荆川公园 唐顺之从军像
战神戚继光之师
大好战局下,唐顺之的健康却严重恶化,甚至连站都站不稳,一度只能回太仓养病。深知自己健康状况的唐顺之,决定在明军里,找一位徒弟,把自己一生所学传授给他,让这个人担负起自己注定无法完成的梦想。他就是 后来的一代战神,当时还是三十二岁参将的戚继光。
事实证明,唐顺之的眼光确实卓越,当时的戚继光一身毛病,性子执拗傲慢,没少被嘲笑,但唐顺之看到的,却是一群热血忠勇的青年。于是,他将自己毕生所学的枪法精髓以及一生心血的《武编》,尽数传授给了戚继光,其中最叫戚继光惊叹的,正是“鸳鸯伍”。五个人狼筅长枪盾牌完美配合,立刻激起戚继光无限创意, 终把这古怪阵型升级成更加强大,横扫南北的恐怖战阵:鸳鸯阵。
后来,唐顺之的病情越来越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到达江苏通州时,唐顺之因病情恶化在兵船上逝世,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年 54岁。
在唐顺之生命最后时刻里,他对身边战友们的托付: 本欲与诸君戮力同卫社稷,今无能矣,愿诸君勉之。 他坚信这场战争,即将迎来光明的胜利, 唯一的遗憾,是自己看不到了。相信说出这段遗言时,他脑海里反复盘旋的,一定会有那个叫戚继光的热血青年。这位他托付毕生所学的青年,也终于未辜负他的热望 :六年以后,已然名满华夏的战神的戚继光 ,大规模跨海征发,在安南国(越南)万桥山发起总攻, 将最后一股日本倭寇绞杀殆尽。大明倭患,彻底肃清。
陈渡苦修十九年,终成大儒
嘉靖十九年(1540年),身为太子东宫官属的唐顺之,大胆苦劝嘉靖帝,劝嘉靖帝不要沉迷炼丹修道,结果把嘉靖帝惹得暴怒,一下将他贬官为民。 辉煌的仕途生涯,顿时全数清零。
唐顺之虽然离开官场,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于是决心退下来潜心读书。
唐顺之回乡后开始住在宜兴山中,后来觉得还是不能远离城市的繁嚣,便又迁居到更僻远的陈渡庄,闭门谢客,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钻研《六经》、《百子史氏》、《国朝故典律例》之中,真是昼夜讲究忘寝废食。在这些远寓官场的时日里,他还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兵法战阵,以及兵家小技。例如他在三十六七岁时曾向一位河南人杨松学习枪法。在文艺方面也有许多专家学者闻风前来与顺之共同研讨学问,互通有无。那时连明朝的皇帝也是崇尚道教的信徒,也许是当时的社会风尚,顺之和道士们也常有交往。“罢官”相当于开除公职,这对于有气节的唐顺之来说可算是人生的一大转折。
夏不扇,冬不炉,行不舆,食不肉,备尝苦淡。
当时他住在城外陈渡桥附近的一所简陋的茅舍里,晚上则睡在门板上。顺之日常穿着极为简朴,经常是身着穿了有十来年的麻布衣服。江南水乡的交通往往是乘船,他也和一般乡民坐船出入。同船的人们也不知道他是何许人,有些言语上的冲撞、辱骂,甚至在行动上欺侮他,他皆不与人计较,更不显露出自己是知识分子或做过官的身份。他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冬天不生火炉;夏天不搧扇子;出门不坐轿子;床上不铺两层床垫;一年只做一件布衣裳;一个月只能吃一回肉。他要用这种自苦的办法使自己摆脱各种物质欲望的引诱,以求平心静气地正确对待客观世界的—切。
唐荆川先生的墓等古迹1982年唐荆川先生墓区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每个国难临头的时刻,中国都顺利熬过来,因为这样的年代里,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唐顺之。
这不是一个人的传奇,而是一个民族不灭的精神。
园中绿树成荫,芳草鲜美,池塘、假山、亭阁、长廊错落有致,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陈渡草堂,建于1989年,是以唐荆川先生读书处命名的
国庆长假,不想人山人海人挤人?不如就近去往这身边的一处景点,细细感受文化的底蕴~
黄欣宝
黄欣宝更新于 201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