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门店13家 ——邢粮素描

常人 最后编辑于 2018-11-28 14:50:27
31313 0 1

res01_attpic_brief.jpg  

  常州梳篦制作始于南北朝时期,传承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2008年,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人邢粮成为这门技艺的省级传承人。


  参加上个月25日-28日在香港举办的“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特展”归来的邢粮,见到记者时兴奋地说:“这次展览以‘绣舞龙城·指跃东方’为主题,展出了宫梳名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三个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50余件精品,让更多香港市民了解江苏、品味常州。通过参展,激发灵感。我正在创作勾勒青果巷的老砖与常州梳子相结合的‘文创’系列产品,让宫梳名篦在传承中创新,让非物质文化富有鲜明的常州地域特色。”


  一


  1979年,高中毕业的邢粮曾一度因为生漆涂料过敏想要放弃这门手艺。凭着一股钻劲,他坚持了下来。


  邢粮告诉记者,制作梳篦是一个极其细致的纯手工活,不仅技术要求高,还要眼明心细,更要耐得住寂寞。当初与他一同学习梳篦技艺的学徒有30人,仅有他坚持至今,只因一念执着:“要把梳篦工艺做精、做细。”


  的确,做一把篦箕,除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花五种工艺,还需经篦篾、骨档、制漆、楂子等六个工种42道工序,并要进行胶工、打磨、镶头等六个工种30道工序,最后进行复查整理半道工序,共计72道半工序。木梳从选材、拉舵到打屯头、切片,再到煮梳坯、划线、开齿直至上光,需经28道工序才能成品。


  邢粮知道,成功的秘诀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


  创作《常州印象》系列工艺梳,把常州老房子手绘在梳篦上,使常州特色的梳篦和江南水乡的常州老房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梳篦赋予文化的最典型例子。“把梳篦展示出去,就相当于把常州的文化传播出去。”邢粮说。


  二


  作为常州梳篦传承人,邢粮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整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传承常州传统手艺,还要发扬光大。于是,在传统工艺中,他不断探索,寻求突破,先后将留青竹刻、扬州漆器、青花瓷以及象牙浅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元素融入常州梳篦制作中,把实用功能与欣赏功能融为一体,使传统手工艺接轨时尚元素,让梳篦更具时代气息。


  2013年,邢粮按照传统拜师仪式——递拜师帖、鞠躬、奉茶……正式拜入业界泰斗卜仲宽门下。卜仲宽把两张家传奖状复印件赠予邢粮,勉励他传承卜氏梳篦精神,在产品设计上做到实用和艺术相交融、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在制作上做到精雕细作、精益求精,在经营上做到货真价实、诚实守信。


  师傅的教诲,邢粮铭心刻骨。他把被称为中国“国瓷”的青花瓷元素融入黄杨木梳,将四个不同形态的“龙”勾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套“青花瓷系列工艺梳”使黄杨木梳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3年,邢粮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篦传承人。


  三


  2011年,邢粮创办了常州市邢粮梳篦有限公司。短短几年间,邢粮梳篦门店从1家增至13家,销售业绩从当年的负债,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万元,被业界赞誉为“邢粮现象”。


  古色古香的“邢粮梳篦”工作室里,处处渗透着“常州文化”。做了40年梳篦的邢粮说:“我给自己定的口号是:传承创新,开拓发展。”


  在传承创新中要变,但其精华与骨髓不能变。其间的分寸把握,邢粮掂量得很准。从国内到国外,邢粮一路考察,不断求学充电、拓展视野,营造创意灵感的同时,还不断收年轻学子为徒,教会他们如何秉承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华,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如今,邢粮门下弟子有10多人。


  邢粮满怀信心地说,他将毕生致力于梳篦事业,在保护与传承上追求创新,做足常州梳篦这篇大文章。秋冰 市总宣/文 张海韵/摄


收 藏
点 赞
分 享
发送

1条评论

常人分类

常人数据库检索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