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红楼梦》回回评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二幕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中国学文化卷文学册《红楼梦》篇

安文 最后编辑于 2024-04-29 08:51:16
195 1 4

《红楼梦》回回评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二幕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中国学文化卷文学册《红楼梦》篇

安  文

第二幕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红楼梦》主旨表面是言情,但为了言好这情,其实还有一条线始终不离左右,就是“命”。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讲整个贾府由盛而衰的命运,这条线覆盖的范围和过程,比情大得多。在红楼梦主要人物基本到齐后,这回就要说他们的“命”这一主题。命当然是薄命,好命前面都说了,没必要再谈。因此,怕读者不理解,作者连写两个“薄命”,而香菱就是牵着全书“命”这线索的“薄命女”。香菱原本是小姐,被当牲口买来卖去,惨绝人寰,好不容易碰上公子冯渊,算有好人家,又遭“葫芦案”,后来阴差阳错成了薛蟠丫鬟和小妾,最后结局“致使香魂返故乡”,的的确确是个命运双惨的薄命女。而香菱在“情”这条线上的戏份并不重,只在“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里与宝玉有那么一段十分抽象的表现,她之所以能独占一本“副册”,就为牵起命运线这么一个重大主题。

总结《红楼梦》艺术手法,最重要的恐怕莫过于“渲染”,渲染最常用办法是“陪衬”,在主角边上不声不响安排一个很不起眼的“龙套”,乍看上去不知这人杵那儿干吗,读者只好不管生熟囫囵吞了。看不出“陪衬”的戏,一些突兀的东西无趣,且厌烦。“薄命”这么重要的主题不渲染怎么行?为强化命运这一主题,作者便在香菱这个牵着全书命运线的主角身边,悄悄陪衬两个她的影子人,第一个就是李纨。李纨丈夫贾珠二十多岁就死了,年轻守寡,所以也是个薄命女,贾珠当然就是薄命郎了,二人缘份恰也就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把这个不太容易让人察觉的暗的薄命女李纨放在开头,引出明的薄命女香菱。说李纨是香菱陪衬,只看这一回是很难看出来的,往后看多了就知道,后面这种样到处都是,这是曹雪芹特别爱用的方法。《红楼梦》往往看了前面不知讲什么意思,从后往前多复习几次就好多了。张爱玲是小说家,同时也是红学家,模仿《红楼梦》语言,也学会了从旁影射这一套,所以她的小说有些也很难懂。所以《红楼梦》至少要看两遍,伟人号召大家读五遍,说的很有道理,他才是真正懂《红楼梦》的作者知音。

陪衬香菱的另一个人也是个薄命女,不过比李纨藏的更深更暗,这神秘人物就是宝钗。宝钗这回最后低调出场,轻描淡写没两句话就过去了,很随意散漫。这种安排,情形和李纨一模一样。宝钗虽没香菱那样坎坷身世,也还没像李纨年轻守寡,但她与宝玉的关系不尽人意,最后结局是“金簪雪里埋”,这一来当然也是薄命女了,不过时间未到。宝玉与宝钗相遇,却导致自己“终身误”和“枉凝眉”,与宝钗结合也是个糊里糊涂的葫芦案,所以也是个未来的薄命郎。而断这葫芦案的倒不是什么葫芦僧,而是后边第五回太虚幻境里的警幻仙姑,看下回仙姑是不是这么说的。这样算起来,薄命女与薄命郎,葫芦僧与葫芦案,加总共有三套。前是暗藏李纨贾珠,是序言,让主角看起来不显单调;正文是明显香菱和冯渊;而宝钗最后出现则为薄命这一主题又添更重要的伏笔。让金玉这么大的牌跑龙套,正说明命运主题的重要。

淘沙见金,这回乍看,别说李纨宝钗,就是香菱也没那么显眼,占据舞台中心七上八下,吸引观众大半目光的,是薛蟠,笔墨太多,太活灵活现,与李纨的平铺直叙和宝钗一笔带过反差太大。但薛蟠既不是薄命女也非薄命郎,既和命运主题没直接关系,也与言情丝毫无涉。不管戏演的多热闹,离开这两条主脉,都只能是主题后的背景,是用来架构故事情节的串场人物,最多当配角。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既是命运无常结果,也是感情悲剧缩影。我年轻时见的恶人,多是薄情男陈士美,如今倒是薄情陈士美多,如王宝强前妻。感情和命运,是谁也说不清的事,正如葫芦僧断糊涂案一般。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人参果
  • 西江月
  • 子兵
发送

1条评论

  • 作者的才思惊人。
    2024-04-29 08:21:09 0回复
    0
  • 22374
    积分
  • 1662
    博文
  • 7322
    被赞

个人介绍

河海大学退休教师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