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朱一凡先生和他的诗文创作

李寿生 最后编辑于 2020-09-03 08:11:20
10293 3 7


                   朱一凡先生和他的诗文创作

                  李寿生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散文界老作家恢复青春,中青年作家异军突起。散文已不是作家的专利,一些学者、教授、演员和党政干部、新闻工作者也跻身其中。长期在领导机关工作、撰写过大量公文和新闻通讯的朱一凡先生当属后者。

    朱一凡先生从政多年,先后担任甘肃省白银市委办公室主任、常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调研室主任等职。1963年,他高中毕业后即乘上西去的列车,投身甘肃黄河之滨、后来成为我国最大的一个有色金属基地,一干就是25年,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西部开发。调回常州后,从我与他的接触里,从政协同志的言谈中,我感觉他是一个老实人。他为政清廉,两袖清风,平等待人,追求光明正义,不人云亦云。他博览群书,手不释卷,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终身爱好。散文集《侧影》和《朱一凡诗词散文作品集》,两部著作中不少篇章涉猎政治经济学、文史哲、诗歌、书法等方面的理论。字里行间,常常映现出作者坚实的文化支点和丰厚的学识底蕴。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谈到他的创作时有句名言:“我在文学上最基本的风格,就是从个人的具体性出发,力图将它们与社会、国家和世界连接起来。”朱一凡的散文,具有高远阔大的心灵视野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抱着自由平等的观念介入国家的法治、人权和宪政,关注人类的生活、生存和生态。集子中这方面的篇章很多,如《9•11,在美国》《纽约之美》《膜拜北京城》《南人北居》《活的石头》《想念乐乐》等。《一庭风雨写清史》,写的虽是保定城内清代直隶总督署的遗址,但他记叙的是“斑驳陆离的宫殿式建筑群,掩映在老槐古松之间,它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从盛世中走来,一路风雨,伴随着清皇朝的没落,走完了自己的路,最后扑倒在地,留下了一帧供人们凭吊的遗容。给来者几多遐思,几丝悲凉。”文中震撼人心的段落很多:“给游人印象颇深的是衙署的一堵墙上,镶有16幅阴文石刻《棉花图》,那是乾隆年间方观承任直督时为号召种棉花而绘制的。16幅图画,将棉花的种植、管理、收获和纺织的全过程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乾隆帝赞赏备至,为每一幅画都赐了一首七绝诗,故称《御题棉花图》。方氏祖籍桐城,青少年时家境贫寒,备尝艰辛。就任直督后励精图治,以治水耗费的精力最多,先后对永定河、大清河、府河、子牙河、滹沱河、滏阳河、漳河等水系进行了治理,在他任上基本没有发生水患。方还在全省兴办义仑,以丰补歉,不致百姓饥荒。他勤于政务,事必亲躬,为官清廉,病逝时‘家无余财’。保定民间流传着方观承在总督衙署养猫头鹰治鼠害治鼠疫的故事,至今每年冬季成群的猫头鹰仍出没于总督府的古柏丛中,而不栖息于城里其它地方。”短短三百多字,一个爱民如子、感人肺腑的清官形象便跃然纸上。不要说清代,就是在今天,如此勤政谦政的地方长官也不多见,值得我们传承。

  “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已故著名作家徐迟如是说。翻开《侧影》,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在你眼前闪烁。

    “世间万事万物的相互映衬、相互包容,组成了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是极浅显的道理。人们对于自然,对于他人,应多一点关爱,使他人,也使自己多得到一份阳光,一份雨露,那么世界必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嵊泗风韵》)

    “走进保定总督署,便走进历史。它写出了近代中国那段不断下坡的历史,给你以悲壮,以砥砺,以警示,激励有志者在困境中奋起。”(《一庭风雨写清史》)

“北戴河是美的,尤其是她的海滨,是整体的美,而这整体的美又出于无数个体的美。……就是将一株树,从其它地方移来,栽到北戴河海滨,都要比长在其它地方美得多。”(《北戴河回眸》)

      《侧影》这本集子中有许多画龙点睛的议论和抒情,正是这些议论和抒情,使文章有了支撑,有了风骨。散文家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

    这个集子中还收进了十余篇写故乡的散文,由于朱先生与我的故乡同处武北地区,又有青年时代一直在外闯荡的相同经历,因而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一凡笔下的故乡、老屋、旧墙门、红木床、杏花村、表哥、老祖母,读来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回味不尽。作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笔下流淌着浓浓的故乡情,游子爱。他笔下的孟河古镇,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是一幅淋漓尽致的武北地区的民间风情画,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农民世家的过去,看到乡村发展的现在,看到那里的山川形胜,看到其中的人物画廊。一凡笔下祖母的形象是感人的,她是旧时中国农村妇女标本式的人物。看到一凡笔下的祖母,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姑母,岳母,她们的勤劳,节俭,宽厚,坚强,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是当代城市青年们所无法想像的。她们的美德,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将集子的书名取为《侧影》,意味深长,我以为,无论是作者抒写的祖国各地的游记散文,还是家乡的纪事和人物,无一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与进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侧影也许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但作者讴歌祖国和人民的主旨却矢志不渝。“江南的平原是绿的,绿得几乎不见泥土,但平展展的一片,没有鲜明的轮廓,与苍洱大地相比,缺少层次感,缺少强烈的色彩对比。北国的秋色是美丽的,但斑驳杂陈,缺少明显的板块分割。苍洱大地的画面,是小学生美术课的习作,轮廓分明,色彩鲜艳。它充满着童真,洋溢着童趣,是一曲旋律简洁却优美动听的摇篮曲。”这样的景物描写在书中俯拾皆是,美不胜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于扉页上亲笔录下的艾青的诗句,是我解读全书的一把钥匙。“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才能如此传神。

  一凡平时喜欢诗词,但在近几年才确立了要创作一集中华诗词的意向。他从入门开始,经过几年努力,逐步走向了成功。他的诗词言情言志,言史言景,情趣广泛,格律严谨,有不少发表于省、市刊物。他曾经谈到,创作旧体诗词,既要顾及内容,又要顾及格律,似乎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知名剧作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副主任李汀先生在序言中评论说:“古典诗词讲究严格的音韵、格律,没有潜心研习入门尚难,何谈‘带着镣铐起舞’,把心灵真情,化得字字珠玑之词章!”“一凡的诗词写得如此洒脱,仰天俯地,触景抒怀,灵感闪烁,诗情喷涌,婉约豪放皆有。有的如春蕊萌发,泉眼清汩,有的似江海翻荡,壮怀激烈,有的又如陈年老酒,意蕴沧桑,醇厚老道”。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凡现在已经是中华诗词学会的一员。

    流韵遍宇内,倾情贯古今。《朱一凡诗词散文作品集》中的336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作者多采的人生,多釆的世界。她们都与时代风云、民族命运、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

    时评家鄢烈山把作家的劳动归为三种:即公民写作、臣民写作和细民写作。“公民写作”要求作家抱着自由平等的观念介入国家的法治,关注人民的生活、生存和生态;“臣民写作”即奉旨作文,在当代为“梁效”“罗思鼎”之流。说到“细民写作”也就是不闻国是的“个人化写作”,纯粹是私生活的实录与写真。今年78岁的朱先生已退休十余年,《侧影》和《朱一凡诗词散文作品集》的相继出版不应是他个人写作的终结,而是公民写作的开始,正是作家们收获的季节。我们期待着老朱的新作闻世。


 朱(1).jpg

     

    1983年6月朱一凡摄于甘肃省白银市。

 

朱(2).jpg


    1989年1月朱一凡(右)赴甘肃接夫人(中)随调常州,摄于兰州火车站。


朱(3).jpg

 

    1985年6月朱一凡(前排右二)在甘肃省党校。


朱(4).jpg

 

    2019年11月初,著名作家、电视艺术家张锐(右)来常州看望老朋友朱一凡。

 

朱(5).jpg


    2001年4月,朱一凡(右二)与常州市政协领导和教育界委员在山西考察。


朱(6).jpg

 

    1987年夏,朱一凡(右二)参加甘肃省委党校和珠海市委党校合办的外向型经济学习班,摄于珠海市委党校。

 

朱(7).jpg


    1986年10月朱一凡(左一)参加甘肃省委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活动,摄于会师塔前。

 

朱(8).jpg


    1986年4月朱一凡夫妇在白银市。

 

朱(9).jpg


    1987年夏朱一凡(二排中)受白银市委派遣协助王松齢副市长赴平川区整顿矿业,完满完成了任务。

 

朱(10).jpg


    1997年3月,朱一凡(后中)组织常州市政协机关干部悼念邓小平同志逝世。


朱(111).jpg

 

    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著巜朱一凡诗词散文作品集》(上下两册)封面。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微笑
  • 竹青
  • 桃子酱
  • 荷边垂柳
  • 常州小城
  • 西江月
发送

3条评论

  • 看上去,便是一身正气与儒雅。
    2020-09-04 08:39:47 0回复
    0
  • 前几年应孟河镇政府写作《天下恽姓出孟河》,与朱领导见过几次面,朱领导曾对此书提出诚恳坦率的修改意见。
    2020-09-02 16:11:17 0回复
    0
  • 流韵遍宇内,倾情贯古今。定找机会拜读
    2020-09-02 08:38:39 0回复
    0
  • 2137
    积分
  • 582
    博文
  • 526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