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读《蘇軾行蹤考》撰选【1】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3-09-21 08:30:26
899 1 2

微信图片_20230920171908_副本.jpg

读《蘇軾行蹤考》撰选【1】

陈平

第一篇;绪言

为让广大苏粉全面了解苏东坡,现将读李常生编著的《蘇軾行蹤考》笔记撰选部分供大家参考;为了了解李常生与他的《蘇軾行蹤考》,特将他的出版感言节选部分;

河北滄州獻縣是我的家鄉;1949 年 1 月 30 日,我出生在江蘇常州;父親是軍人,二十三歲時,於我出生後,當年十月,內戰中,在廈門被俘。集體後送北方,大約病死在濟南老火車站前廣場,埋骨在火車站後方的亂葬崗裡;

母親則倉皇抱我到台灣。小時候,家中寒酸,常隨母親到台北街頭要飯吃。我過了一個充滿荊棘的童年、少年和青少年。從小,我喜歡文學,但是高中讀的是商業學校,依政策規定,只能考大學的法商學院(丁組),因此我就讀了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算是台灣頂尖商學院的優等學系……

讀大學本科時,林語堂先生所撰寫的《蘇東坡傳》深摯地吸引了我,從此,我一直未間斷地閱讀海峽兩岸各種版本,與蘇軾相關的書籍與文史創作,期間也未間斷、陸續追循蘇軾在中國各地的足跡,同時開始構思並訂出撰寫一本《蘇軾傳》的時間表。為了彌補前人撰寫各類蘇軾傳記的缺憾,期許自己耐心精實完成更細緻的蘇軾行蹤探索與考證。2013 年,我考入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有系統、更細膩的讓自己投入到正規的歷史地理研究方法中,完成嚴謹追循蘇軾一生行跡的工作。2017 年自南京師範大學歷史專業的博士班畢業,當年再考入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班,期望自己開始更具深度的鑽研蘇軾的文學作品。《蘇軾行蹤考》陸陸續續地花了將近十二年的時間,幾乎走遍蘇軾所經過、到過的每一條道路:如秦嶺,來回走過三次,夜宿秦嶺太白縣時,還被警察押下山,方知外來人(含港澳台及持各種外國護照者)禁止踏入秦嶺高山區。廣東的東江、西江、北江,江西的贛江,也各走過三次。長江三峽走過五次,精細探索蘇軾詩中所描述過的每一個地方……在近十二年追循蘇軾行蹤中,總計花費接近人民幣一百五十萬元,《蘇軾行蹤考》因電腦繪製彩色地圖過多,且各處多附有蘇軾行跡地點的彩色照片,因此印刷成本高昂,且地圖審定預算也高,並曠日費時。

李常生 2019/03/10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李天石教授序言节选部分;

常生君的大作就要付梓了,他要我作序,作為他的導師,我是責無旁貸的!如果要列出中國歷史上幾位最偉大的文學家,我想蘇軾必列在前幾位無疑。陳寅恪先生曾稱:「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趙宋之世,群星璀燦,人才輩出,巨星無數,而蘇軾又是其中的皎皎者!自宋代以來,研究蘇東坡的成果,書籍文章無數,然截至目前,實地將蘇軾一生所行之地、所留之跡,進行系統考察、深入細緻研究者,常生君當屬第一人。常生君生於戰爭烽煙之中,家遭不幸,孤兒寡母流落海島,無依無靠,甚至曾在街頭乞討為生,在艱難中長大成人。然而,艱苦的生活看來磨礪了常生君的堅強意志,此後的數十年裡,他竟能從小學、中學、高中一路奮鬥過來,從優秀的頂尖級的政治大學商學院畢業,從事著待遇不錯的企業管理、房地產業與城市規劃等工作。若在常人看來,人生如此即應滿意了。

然而常生君五十歲以後,卻開始了自己的人生轉向,先後考入臺灣文化大學環境規劃專業與南京東南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學習,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先後參與、主持了山東臨沂王羲之紀念園林等重大文化項目的規劃設計。此時,即使對於一個有一定追求的人來說,也可以滿足了。然而,常生君此時又邁向了人生的另一個目標:研究蘇軾——循著千年以前東坡的人生軌跡,考察、考證、研究蘇東坡所到之處、所留之跡。常生君對蘇東坡心儀已久,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對蘇軾的平生已做了長期的瞭解,然而,真正要沿著蘇軾的人生軌跡,考察其所到之處、所留之跡,卻非易事。蘇軾一生為官,天南海北,東至密州、西至鳳翔、南達海南島,最後逝於常州。所經之地、所任職州府,多達十數處,即使在今天交通已十分便利的條件下,要實地考察一遍,十多年來,他以羸弱之身,邊學習功課、閱讀文獻,邊實地考察。三越秦嶺,四上廬山,五過三峽,十一次去惠州,十三次赴黃州,其餘多次考察之地,不可歷數。考察途中,備償苦辛,多次昏厥在地,而作為一個臺灣人,所至許多地方,又頗受限制,正如他自己所言「其中甘苦,難為外人所知」。眼前,歷經多年奮鬥,一部二百餘萬字、上千幅圖的《蘇軾行蹤考》擺在我們面前了,常生君也已到 了「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蘇軾行蹤考》的完成,恰是一個很好的紀念!此書廣徵博引,圖文並茂,既有蘇軾所至地方的歷史文獻依據,又有現存文物古跡的佐證;既有碑銘石刻之遺存,又有現代科技 GPS 的定位考證。儘管書中所有考證內容,容有存疑商榷之處,但此書的出版,無疑為蘇軾研究者、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部考證詳實、內容豐富的蘇軾研究基本文獻,可喜可賀!

李天石 2019 年 3 月 12 日於南京秦淮河畔。

王兆鵬教授序言部分;

臺灣李常生先生,名義上是我門下的博士生,但我得稱他為先生。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年長我十歲,而是他對蘇軾的研究比我精深,對蘇軾的熱愛比我執著。

韓愈早就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常生先生對蘇軾的專攻,我自愧弗如。他研究蘇軾,癡迷,玩命。

為了研究蘇軾,他退休後連讀三個博士學位。這在近現代蘇軾研究史上,恐怕沒有第二人!他先是到東南大學讀建築學博士學位,為的是學會勘查蘇軾的遺蹤遺址並繪製地圖;後到南京師範大學讀史學博士學位,為的是熟悉歷史,深度瞭解蘇軾生活的時代。拿到建築學、歷史學兩個博士學位後,又到武漢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為的是能完整地立體地書寫蘇軾的精彩人生,完成《蘇軾大傳》寫作的夢想。

為了研究蘇軾,他自費百餘萬,耗盡平生積蓄,重走蘇軾路,反反覆覆實地勘查蘇軾經過的每一條道路、每一處遺跡。為了探尋蘇軾的遺蹤,他多次從陡坡上摔下,幾次在荒僻的山野裡昏厥。一般人研究蘇軾,是用心,他是玩命!蘇軾生活過的城市,他都去過四五次;蘇軾走過的道路,他都勘查過四五回。我研究蘇軾,是在書齋裡捧上書本研讀想像蘇軾,而他不僅在書齋裡焚膏繼晷,每天淩晨三四點就起來研讀蘇軾的詩文和史料,更經常到人跡罕至的荒山裡、野草叢生的小路上尋找蘇軾的遺跡,感悟蘇軾的靈魂。這般癡迷玩命又腳踏實地研究蘇軾,當代學者中,也難找見第二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常生先生重文獻考據,更重田野調查和實地勘查。經過長期不懈地實地勘查,他對蘇軾的行蹤遺跡特別是行蹤路線,多有新的發現和創獲,糾正了文獻記載和前賢時彥考訂的不少失誤錯訛。這是一部有學術深度的著作,也是一部有情感溫度的著作,更是一部有生命力度的著作!故樂為序。             王兆鵬 2019 年 6 月 16 日于武昌南湖;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第二篇     眉山蘇軾

目 錄

第一章 蘇氏源流 (P.01—P.05)

關於蘇氏先祖源流,蘇洵於《族譜後錄》上下篇文中,明確述及。蘇洵《族譜後錄上篇》云:“蘇氏之先出於髙陽,髙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呉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呉回復為火正。呉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樊,為昆吾;次曰恵連,為參胡;次曰籛,為彭祖;次曰來言,為㑹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數姓。昆吾始姓己氏,其後為蘇、顧、温、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歴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蘇氏。六國之際,秦及代、厲,其苗裔也。至漢興而蘇氏始徙入秦,或曰:髙祖徙天下豪傑以實關中,而蘇氏遷焉。其後曰建,家於長安杜陵。武帝時為將以擊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其後世遂家於其封,建生三子,長曰嘉,次曰武,次曰賢。嘉為奉車都尉,其六世孫純為南陽太守。生子曰章,當順帝時為冀州刺史,又遷為并州,有功於其人,其子孫遂家於趙郡,其後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者。味道,聖曆初為鳳閣侍郎,以貶為眉州刺史,遷為益州長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歸,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蘇氏。故眉之蘇皆宗益州長史味道。趙郡之蘇,皆宗并州刺史章;扶風之蘇,皆宗平陵侯建;河南、河內之蘇,皆宗司寇忿生;而凡蘇氏皆宗昆吾樊。昆吾樊宗祝融、吳回。」

1依照蘇洵撰述,唐蘇味道前,蘇氏居住於河北欒城,蘇氏族系圖列,見圖 02001。

蘇洵《族譜後錄下篇》云:「蘇氏自遷於眉而家於眉山,自髙祖涇則已不詳,自曽祖釿

而後稍可記。曽祖娶黄氏,以俠氣聞於鄉閭。生子五人,而吾祖祜最少最賢,以才幹精敏見稱,生於唐哀帝之天祐二年,而歿於周世宗之顯徳五年,蓋與五代相終始,歿之一年,而吾太祖始受命,是時王氏、孟氏相繼據蜀,蜀之髙才大人皆不肯出仕,曰:不足輔。仕於蜀者

皆其年少輕鋭之士,故蜀以再亡。至太祖受命,而吾祖不及見也。吾祖娶於李氏。李氏,唐之苗裔,太宗之子曹王明之後世曰瑜,為遂州長江尉,失官,家於眉之丹稜。祖母嚴毅,居家肅然,多才略,猶有竇太后、柴氏主之遺烈,生子五人,其才皆不同,宗善、宗晏、宗昪,

循循無所毁譽;少子宗晁,輕俠難制;而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極於孝,與兄弟篤於愛,與

朋友篤於信,鄉閭之人,無親疎皆敬愛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謹,而御下甚嚴,生子九

人,而吾獨存。善治生,有餘財。時蜀新破,其達官爭棄其田宅以入覲,吾父獨不肯取,曰:

『吾恐累吾子。』終其身田不滿二頃,屋弊陋不葺也。好施與,曰:『多財而不施,吾恐他

人謀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將以我為好名。』是以施而尤惡使人知之。……。先子諱序,

字仲先,生於開寳六年,而歿於慶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長曰澹,次曰渙,季則

洵也。……洵聞之,自唐之衰,其賢人皆隱於山澤之間,以避五代之亂。及其後,僭偽之國

相繼亡滅,聖人出而四海平一,然其子孫猶不忍去其父祖之故以出仕於天下。是以雖有美才

而莫顯於世,及其教化洋溢,風俗變改,然後深山窮谷之中,向日之子孫,乃始振迅相與從

宦於朝。然其才氣,則既已不若其先人質直敦厚,可以重任而無疑也。而其先人之行,乃獨

隱晦而不聞,洵竊深懼焉。於是記其萬一而藏之家,以示子孫。至和二年九月一日。」

2依照1 (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卷十四《族譜後錄上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4 月印刷,第 378,379 頁。

2 (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卷十四《族譜後錄下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4 月。

2

蘇洵撰述,蘇軾上五代,眉山族系圖列,見圖圖 02001、02002、02003。

圖 02001:唐武后蘇味道前蘇氏族系圖列。

留在眉山這一支蘇姓一直到了蘇序,也就是蘇軾的祖父,才在眉山地區開始揚眉吐氣,有關蘇軾祖父序,蘇軾於《蘇廷評行狀》一文中,明確述及。

蘇軾《蘇廷評行狀》云:「公諱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蓋趙郡欒城人也。曾祖

諱釿,祖諱祐,父諱杲,三世不仕,皆有隱德。自皇考行義好施,始有聞於鄉里,至公而益著,然皆自以為不及其父祖矣。皇祖生於唐末,而卒於周顯德。……。慶曆七年五月十一日終於家,享年七十有五。以八年二月某日葬於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先塋之側。累贈職方員外郎。娶史氏夫人,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萊縣太君。生三子。長曰澹,不仕,亦先公卒。印刷,第 384,387 頁。

3

次曰渙,以進士得官,所至有美稱。及去,人常思之,或以比漢循吏,終於都官郎中利州路提點刑獄。季則軾之先人諱洵,終於霸州文安縣主簿。渙嘗為閬州,公往視其規畫措置良善,

為留數日。見其父老賢士大夫,閬人亦喜之。晚好為詩,能自道,敏捷立成,不求甚工。有

所欲言,一發於詩,比沒,得數千首。女二人。長適杜垂裕,幼適石揚言。孫七人:位、佾、不欺、不疑、不危、軾、轍。」

1【註】治平四年(1067)四月,蘇軾撰於眉山。

圖 02002:眉山蘇軾上五代族系圖列。

眉山蘇氏,至蘇軾伯父涣開始入朝為官,為眉山蘇氏帶來榮耀。關於蘇軾伯父渙事跡,

蘇轍於《伯父墓表》一文中,有詳述。

蘇轍《伯父墓表》云:「公諱渙,始自公羣,晚字文父。曾大夫諱祜,妣李氏。大父諱

杲,妣宋氏。考諱序,以公登朝授大理評事,累贈尚書職方員外郎,妣史氏,追封仙遊蓬萊

1 (宋)蘇軾撰,周裕鍇、馬德富、張志烈主編:《蘇軾文集》卷十六《蘇廷評行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

社,2010 年 6 月印刷,第 1987 至 1789 頁。

4

縣太君。……生子三人:不欺,太子中舍,監成都粮料;不疑,承議郎,通判嘉州。公既歿,相繼而亡。季曰不危,家居不求祿仕。女四人,長適進士楊薦,次適進士王東羙,次適遂州節度推官任更,季適宣徳郎栁子文。」

1蘇渙一脈族系表,見圖 02004。

圖 02003:蘇序一脈族系圖。

圖 02004:蘇渙一脈族系表。

1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卷之二十五《伯父墓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887 年 8 月第一次印刷,第 518 至 522 頁。

5

有關蘇軾父蘇洵事蹟,歐陽脩於《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洵墓誌銘治平四年》文中,清楚說明。

歐陽脩《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洵墓誌銘》並序云:「有蜀君子曰蘇君,諱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義修於家,信於鄉里,聞於蜀之人久矣。當至和、嘉祐之間,與其二子軾、轍偕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脩得其所著書二十二篇,獻諸朝。書既出,而公卿士大夫爭傳之。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於時。……。曾祖諱祜,祖諱杲,父諱序,贈尚書職方員外郎。三世皆不顯。職方君三子:曰澹、曰渙,皆以文學舉進士,而君少,獨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職方君縱而不問,鄉閭親族皆怪之。或問其故,職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歲餘,舉進士,再不中。又舉茂才異等,不中。退而嘆曰:『此不足為吾學也。』悉取所為文數百篇焚之。益閉戶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說,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聖賢窮達出處之際, 得其粹精,涵畜充溢,抑而不發。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筆,頃刻數千言。其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蓋其稟也厚,故發之遲;志也慤,故得之精。自來京師,一時後生學者皆尊其賢,學其文,以為師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號老蘇以別之。」又:「君娶程氏,大理寺丞文應之女。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軾,今為殿中丞、直史館;轍,權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孫曰邁,曰遲。有《文集》二十卷,《謚法》三卷。君善與人交,急人患難,死則卹養其孤,鄉人多德之。蓋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諸儒以附會之說亂之也;去之,則聖人之旨見矣。』作《易傳》 未

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於彭山之安鎮鄉可龍里。君生於遠方,而學又晚成,常嘆曰:『知我者唯吾父與歐陽公也。』然則非余誰宜銘?」

1

《宋史蘇洵傳》載:「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脩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所著權書、衡論、機策,文多不可悉錄,錄其心術、遠慮二篇。」

2

蘇洵與子蘇軾、蘇轍同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門三傑歷史罕見。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書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唐宋八大家名列,見圖 02005。

圖 02005:唐宋大家名列。

1 (宋)歐陽脩撰,洪本健校箋:《歐陽脩詩文集校箋》卷三十四《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洵墓誌銘》,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9 年 8 月出版。第 902,903 頁。

2 (元)脫脫撰,《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0二文苑五《蘇洵傳》,中華書局,1977 年 11 月印刷,第 13093,13095 頁。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西江月
发送

1条评论

  • 20127
    积分
  • 3557
    博文
  • 5375
    被赞

个人介绍

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