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小说故事]阳湖“左麻糕”

常州小城 最后编辑于 2023-04-13 08:32:08
2360 4 7

 

阳湖“左麻糕”

 

一、还是有人想学艺

  

阳湖城城东有条菱溪老街。老街上吃食店不少,有地方特色的名点小吃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挂着“左麻糕”招牌的摊点。

“左麻糕”摊点小,单开间的门面,五、六米进深,门外放着一只圆柱形的烧煤烘炉――麻糕桶,门里有一张不怎么大的长条案板桌子,整个让人怎么也看不上眼。可别看店铺小,名气却不小,店主左达雄,号称“左麻糕”,他做出的麻糕,有一个名震阳湖全城,叫响沪宁铁路沿线方圆数百里城乡的牌子――“阳湖大麻糕”。麻糕,是阳湖人的叫法,其实就是烧饼。

七十多年前,还只有10来岁的左达雄承接了祖上做麻糕的手艺,独自经营起这爿摊点。解放后,政府组织几爿麻糕油条豆腐汤店铺合并,成立了“菱溪小吃店”,以左麻糕祖传的“脆酥香”麻糕为特色经营,几经调味,卖出了“阳湖大麻糕”的名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阳湖小吃店”改制,火红了两年,又冷清了两年,开不下去了,只好歇火收灶走人。左达雄那时也到了退休年龄,就办好手续回了家。劳碌惯了,拿养老金享福嫌无聊,就拆了自家住房的院墙,整了个角落,领了执照,螺丝壳里做道场,干起做麻糕的老本行。全当休闲着做,一做又是十来年,重振了“阳湖大麻糕”品牌的雄风,解了当代人怀旧――要吃土炉子麻糕桶里烘烤出来的麻糕的馋。

眼下已是七老八十的左达雄,一儿一女成龙成凤都在国外有了出息,多少年前儿女就要做了一辈子麻糕的老人随他们去享洋福,老人“热土难离”,婉言谢绝了;儿女说那就不要再做麻糕了,又不缺那几个钱,老人笑笑不置可否。左达雄也怪,你说他要赚钱吧,市面上麻糕都电子烘烤批量生产了,他偏还是传统的麻糕桶炉子手工贴到炉四壁烧煤烘烤,每天凌晨五点开张,只做210块,多一块也不做;你说他要把阳湖大麻糕品牌做得更有名气吧,但对这两年不知有多少带着巨额现金找上门来想购买他的绝技,想聘请他去高档酒店做麻糕指导顾问,甚至还有七拐八弯认亲要学艺的人,不管有着什么样的诱惑,也不管说了什么样的甜言蜜语,他就是油盐不进,一律给人家打回票。

有人听左达雄讲过一个笑话。说的是民国时有一个老学究,有一天早晨在“左麻糕”父亲的摊点买了一块“脆酥香”大麻糕当早饭吃。“脆酥香”外脆内酥,掰开后葱油香气扑鼻。老学究就坐在店堂里的一张破桌子旁吃口茶咬口麻糕,吃得有滋有味的。转眼间,一块大麻糕就吃完了,满口余香,还没尽心,看着桌子上撒着的一粒粒芝麻和麻糕屑屑流出了口水。老学究想着如何把这些芝麻和屑屑全吃下肚,碍着文化人的面子,他又不能伏到桌面上去舔食,想了好一会,他就用一根手指头蘸着口水在茶桌上沾起芝麻和屑屑,然后把手指放进嘴里,再用舌头舔手指,吸进芝麻和麻糕屑屑,细嚼慢咽起来。桌面上的芝麻和屑屑全沾完了,他发现桌缝中还有几粒芝麻,心想这么香的芝麻不能浪费了,想着法子怎么吸时,听到“左麻糕”父亲的擀面杖在长条案板上响动,老学究赶紧也用手猛拍破桌子,喊道“响得好!响得好!”“左麻糕”父亲一时间也不知怎么回事,疑惑地看了一眼老学究,看到老学究用手指蘸口水,沾着芝麻送进嘴里,才明白了过来,顿时就笑了起来……

左达雄说,虽说这是一个笑话,但也可见阳湖大麻糕是多么地受到老百姓的喜欢。

这天上午九点左右,左达雄卖完当天的210块大麻糕,就收拾家什歇下了。这时,老赵头来了。老赵头是菱溪街上和左达雄几十年的老邻居,同龄人,好得“割头换颈根”,无话不说。两人坐到案板前,一边就着一杯好茶细嚼慢吞着大麻糕,一边就开始“新闻发布”,左一句右一句的说起种种社会奇闻趣事和柴米油盐醋的事儿来。告别时,老赵头总要来一句:“带个徒弟吧,什么时候你面团盆洗手不做麻糕了,这手艺不就失传了吗?”

左达雄也没多话,反问一句:“现在做麻糕这个行当,还有谁会感兴趣?”

今天有点奇怪,老赵头坐下后只是一味地喝茶吃麻糕,像是有心事。

左达雄喝了一口茶,说:“啥事,别闷在心里伤了神,说出来舒畅一点。”

老赵头叹了口气,说:“还不就是麻糕那点事,我还是那句话,这麻糕什么时候你要不做了,手艺怕就失传了。你又不肯带徒弟,就是解放那年公私合营你当贴麻糕大师傅那会,带了徒弟也是留一手,别说现在拒人千里之外了,你还真想把做麻糕的绝技带到‘高士桥’去?”“高士桥”是阳湖城火葬场的所在地。

“你倒是皇帝不急急煞太监了。那个时代留一手怕的是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现在呢?怕是有人扛着‘阳湖大麻糕’的牌子,急功近利,败坏了名声。”左达雄“嘿嘿”一笑,说,“见着合适的,我会满满当当传个正宗。”

“那就好。我也不藏着掖着了,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我那孙子绍绍商校毕业都三年了,还在今天这家明天那家地跳,不成器。”老赵头说,“民以食为天,过日子总也少不了吃,在商校学的又是做糕点点心,我想让绍绍来拜你这个老古董为师,或许能做出个名堂来。”

“那敢情好啊!”左达雄一点也没惊异,他拍了拍老赵头的肩膀,“绍绍,我是看着他长大的,知根知底,脑子灵光,鼻子眼睛会说话。只是……跟我学做麻糕,他愿意吗?”

老赵头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是绍绍提的,我都不好意思开口。人家求你,钱啊物啊什么的,咱工薪阶层那点家底,拿不出手。”

左达雄说得很干脆:“老赵头你啥时学会弯弯绕了?说那话,不是打我嘴巴子吗?来吧,我举双手欢迎!不过,我丑话说在先头,试试看,能学,就留着;不可教,就滚蛋,不会给你留面子的。”

 

二、讲一个传奇故事

 

当天下午,老赵头就把孙子绍绍带到了左达雄家。绍绍亲亲热热喊了声“左爷爷”后,就把带来的一块红地毯铺在了左达雄面前,行起这个行业拜师的最高礼节――跪拜大礼,恭恭敬敬地说道:“徒弟赵绍绍拜见师父。”左达雄好几年没见绍绍了,认真地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嘿!真是“从小一看到老一半”,他觉得赵绍绍浑身有着一股灵气,便说:“我也不管你是想创业还是想混口饭吃来学做麻糕的,既然你爷爷开了口,我就先留下你,学不学得会学不学得好,就看你的造化了。”

“唉,师父,我记下了。”赵绍绍诚恳地答应着。

拜师大礼结束,左达雄让绍绍站立在自己一边,又请老赵坐下来,然后说:“绍绍,师父给你讲个故事吧!”

左达雄的父亲十几岁那年就从左爷爷那接手了做麻糕。左爸爸勤快,一年到头天天鸡叫头遍就起床,在墙角的那口大缸里和面,在那张长条案桌上制酥,调馅。一切收拾停当,开了门,习惯地反背着手到菱溪街上转一圈,与街坊邻里打个招呼。和气生财嘛!此刻还早,有的店铺还没刚开门,显得有点冷清,再过一个钟点就闹热了,来来往往全是人。往西,是南北杂货、粮油布匹、糖烟酒酱等各色买卖,裁缝皮匠、竹木打铁、剃头混堂等各种生意;往东是白家桥封锁线,有两个鬼子和几个伪军轮班守着。左爸爸从来不过去,兵慌马乱的,离那些凶神恶煞还是远点好。

太阳刚刚露脸那会,左爸爸在街上一转结束,回到店里,把袖子挽到两肘上方,清水洗手后,便开始做起生活来。一袋面粉十六两秤整整十五斤。左爸爸把这些面全都倒进缸中,一次性加水,弯腰低头,一口气和好。然后就在案桌上倒好面粉,倒入熟猪油,出力揉搓,制起油酥来。油酥制好,和的面也发酵好了。他走近面缸,两手插入缸底,只听啪的一声,瓷质样的一团面就甩在了右面的案桌上,啪、啪、啪如是三声响,三块大小一样的面团,紧挨着排在了案桌上,之后,左爸爸才直起腰来,耸肩出气,靠到案桌前。接着,取一面团,揉了堆,堆了揉,反复一百零八遍,把面团揉堆成了面长条,然后拎起菜刀雨点般一下一下把面长条切成小长块;再然后随手把小长块面条移过来,右手掌一按成圆形,再用梨木擀面杖忽地旋着推一遍,麻糕胚子就出来了。甜的直接成形并在面子上用刀切两长条,洒遍白芝麻,以与咸的区别,咸的按制时还加进一小块熟猪油脂和葱花,洒遍黑芝麻。制作工艺完成,左爸爸把双手伸到清水里浸淋一下,左右开弓,把30块麻糕胚子贴到烘烤桶炉子壁上。准15分钟,左达雄在炉膛中间加一层煤块,又把双手伸到清水里浸淋一下,又是左右开弓,从炉壁上一块一块取下麻糕。从和面结束切料开始到从炉壁上取下麻糕,这一过程也就30来分钟的时间,面子脆中间酥喷喷香的30块大麻糕就出炉了。烘烤麻糕的炉子与一般的炉子不同,齐腰高,内部空间呈半个椭圆形,上面开一个不大的口,烧炭或者煤就从这个口子填下去。麻糕胚子由左爸爸用手托着从炉口伸进炉膛,直接贴在炉壁上。麻糕的好坏,一半在料作上,一半就在这桶炉上。从把麻糕胚子贴到烘烤桶炉子壁上后,左爸爸又开始第二个30块的流程,始而反复,直到七个流程210块麻糕全部出炉。经常来买左记大麻糕吃的“菱溪南北货店”卞老板有文化,他说:“看左爸爸做麻糕是一种享受,看得出香来,看得出味来,看得出神来,看得出阳刚之美来,看得出阴柔之雅来……”

人的能耐大了,规矩也就大。左爸爸有两条规矩:一是,火候不到,任你买家催得多急着要,麻糕也不出炉;二是,每天只卖七炉210块大麻糕,说他与钱过不去也好,说他神经不正常痴呆也罢,任你达官富商势力最大出钱最多也绝不多做。

这两条规矩,让阳湖人又奇又气。

说话到了1940年春天,这天,官至伪军阳湖城防司令的白家桥人白连平,忽然心血来潮,想弄几块“左麻糕”吃吃,就前呼后拥地来到菱溪街上“左麻糕”摊点前。这时,左爸爸已经卖完了当天的210块大麻糕,正要收摊。白连平一贯横行霸道,见左爸爸不把他当回事,就气势汹汹地地说:“卖完了再做呀,老子可是来给你撑场面的!”左爸爸看都没看白连平一眼,说:“明日清早!”说罢,扭身在案板前坐了下来。

几个伪军一拥而上就要绑左爸爸,副官一见,赶紧在白连平耳边嘀咕:“司令,我看就算了吧,这可是在乡里乡亲的地盘上,闹大了不好!”白连平看了一眼副官,点点头,怒气冲冲地嚷了一声:“撤!你他妈的敢和老子作对,有你好看的。”白连平他们离开后,跟左爸爸学徒的小伙计问:“师父,这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啊,您何不破个例!”左爸爸长叹一声:“你不明白,规矩不能破,破了,我就不是我了!”

没过几天,这天早晨“左麻糕”刚开店门,左爸爸就觉得气氛不大对头。街上巡逻队的人多了,来回的次数也多了,皮靴踩在石片路上发出的哗哗声响得人心里直发慌。远远看白家桥封锁线桥头上,伪军不见了,全都换上了鬼子,一溜十多个,三八大盖端得笔直,上着明晃晃的刺刀。每个上下白家桥的人都被仔细地盘问、搜查。有个消息灵通的老顾客悄悄对左爸爸说,新四军太湖游击队闹的凶,已经有好几个鬼子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

日上三竿,210块大麻糕卖完了,左爸爸收拾家伙打算歇手。刚要封炉,卞老板急匆匆进了店,很客气地向左爸爸问了好,说是要买几块大麻糕带出城。

左爸爸指指空空的麻糕桶,为难地说:“明日请早吧!”

卞老板把左爸爸拉进后房,轻声说:“帮个忙,现做吧,还要把一件物品藏在麻糕里呢!”说着,卞老板从胸口掏出个小纸片。左爸爸心里咯噔了一下,头变大了,心想这卞老板原来不是一般人啊!卞老板问行吗?左爸爸有点支吾,手心里冒出了汗。卞老板笑了笑,拍拍他的肩,又说了声:“帮个忙吧!”左爸爸心里七上八下,把这个小纸片藏进麻糕问题不大,这个技术他是有的,任谁也不会看出异样。但这增加做麻糕的数量可是要破了自己的规矩的,再说万一被小鬼子查出来……卞老板看出了左爸爸的心思,小声地说:“我信任你的为人,说明白点,这是送给‘四兄弟’的要紧密报!”阳湖人喊“新四军”为“四兄弟”。左爸爸惊讶地看着卞老板,把心一横,说:“那就破回规矩吧!”

也就30来分钟,多道工序就完成了,左爸爸用牛皮纸封严密的小纸片也嵌进了11块麻糕胚子中的一块。抹上油水,蘸上芝麻,贴进炉中,一会儿,11块大小差不离的大麻糕就出炉了。卞老板问哪块是啊。左爸爸不慌不忙把麻糕叠起,用旧报纸封住两面,再包扎好。他告诉卞老板,往下数第六块,往上数也是第六块,是咸的。卞老板道了谢,把一块银元塞到左爸爸手里,左爸爸连忙说,哪能啊。可是,卞老板已经飞步跨出店,直奔白家桥封锁线而去。

左爸爸一屁股瘫坐在凳子上,整整过了半个钟头,估摸着卞老板已经过了白家桥封锁线,才安下心来。

过了两天,听说围剿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日本鬼子吃了大亏,死伤了好几百人。左爸爸琢磨着这事跟卞老板有关,和自己藏在大麻糕里的小纸片有关,暗暗地很有些得意。他一直想找卞老板问个究竟,然后把那一块银元退还给卞老板,但是卞老板再没有出现在菱溪街上,像是人间蒸发了。

过了几个月,这天上午,天阴沉沉的,菱溪街上挤满了人。日本鬼子要把抓到的两个太湖游击队拉到东门外下三官堂去枪毙,左爸爸也站在自家摊点门口看。行刑的队伍慢慢过来了,几辆三轮摩托架着机关枪开道,后面一大群鬼子围着两架囚车。虽然囚车里两个人已被打得不成样子,但左爸爸还是一眼就认出其中有一个是卞老板。囚车经过“左麻糕”门口时,卞老板转过头望了望那块店招,说了一句:“左麻糕,真好吃。”卞老板的声音不高,但左爸爸听见了。

春节前夕的一天,白连平带着一队士兵进了“左麻糕”店堂,二话没说,就把左爸爸和他的徒弟捆绑了起来,一些士兵抬扛起那只烘烤麻糕的圆形桶,招摇着进了设在吉祥庵的鬼子军营食堂。鬼子宪兵队野田大佐对着左爸爸叽哩咕噜了一番,白连平指着桌子上的面团、糖、盐、葱和猪油等作料,说:“皇军知道你做的麻糕大大的好吃,特让你来军营制作,给你两天时间,做出2000块大麻糕,皇军要下湖扫荡时吃……”野田用那半生不熟的汉语趾高气扬地说:“你的好好做,皇军大大的有赏。偷懒的干活,死拉死拉的!”

做就做吧,左爸爸在鬼子兵的监视下用高度烧酒洗了手,走到靠墙的那只大缸边,开始和起面来,他一边和面一边唱起那个“一块麻糕二十一个佬”的民谣来:“麻糕形状大佬细佬长佬圆佬长方佬,面子上芝麻多佬少佬还是黑佬白佬,烘烤得焦佬嫩佬还是老佬,摸一摸是冷佬还是热佬,吃一口馅心是甜佬咸佬还是椒盐佬,上口就晓得是软佬硬佬松佬还是僵佬”……边唱边操作着一系列程序。鬼子和伪军都看呆了,有的竟跟着左达雄哼起民谣来。乘着乱糟糟的当口,左达雄不为人觉察地随手朝那墙面上一,那一片盐霜就刮进了面缸,盐霜拌进了面团。

第三天傍晚时,阳湖城传遍了一条大快人心的消息,下太湖扫荡的一个中队鬼子和白连平带领的数百个伪军,还没和太湖游击队遭遇,全都莫名其妙地七孔流血,横七竖八地死在了船上。左爸爸也不知了去向。

直到抗战胜利后,左爸爸才回到菱溪街。街坊邻里有人问左爸爸这一阵到哪去了?左爸爸笑笑,顾左右而言它。后来,菱溪街上传说,那年,是太湖游击队请左爸爸做了几年厨师,他做出的麻糕,被战士们赞誉为“阳湖大麻糕喷喷香,游击队战士吃了打胜仗……”

故事讲完,左达雄脸上满是骄傲的神气。

 

三、学徒学艺先学德

 

赵绍绍学徒,左达雄没让他干杂事,开头就让他一步不离跟着自己,看自己每个细节操作。只见左达雄把秤好的面粉倒到陶瓷和面盆里,加水后双手挥动着反复搅和数遍,又加进白糖搅拌,然后把搅和好的面团分出一半放到案板上,那是做甜麻糕的面团,留在和面盆里的面团又加进盐、葱搅拌,那是做咸麻糕的面团。和面结束后的程序,全是传承左爸爸的技艺,没有多大的变动。这一切,把站在一边的赵绍绍看得眼花缭乱,心跳不已,他完全被左达雄七次反复左右手开弓的操作折服了,下定决心要学会这个手工烘烤麻糕的手艺。

开头十天,赵绍绍就这样跟前跟后,看左达雄生活是如何地做。左达雄手忙,嘴也不闲着,他不时地报出和面时面粉的重量、加水的斤两,报出各种配料的名称、品牌,和配料加进面粉时的先后次序与用量,以及操作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赵绍绍认真地把师傅的话快速地记了下来,晚上回家后整理成资料。左达雄第一天这般报,第二天还是不厌其烦地这样报,还是要赵绍绍记下来,赵绍绍也还是认真地记,晚上回家后再根据新的记录整理成新的资料。一连十天都是这样,左达雄报数说辞,赵绍绍记录,回家再整理。第十一天下午,赵绍绍把整理好的十一份资料放在了和面案板上,10份是这十天的记录整理资料,大同小异,另外一份是根据十天的记录整理资料归纳整理成的一份完整的资料。赵绍绍认真地读,左达雄一字不漏地听,完了,又说了些需要补充的内容。

赵绍绍是个不大爱说话的人,左达雄做生活时他就静静地看,认直地听,快速地记,一句话也不说。对他这个性格,左达雄很喜欢,做手艺的人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少说话多用心,生活才做得好。

半个月后,左达雄和赵绍绍调了个过,赵绍绍把秤好的面粉倒到陶瓷和面盆里开始做麻糕的每一个动作,并不时地报出数量和要注意的事项,左达雄跟前跟后看着徒弟做,听着徒弟说。直到要把成形麻糕胚子贴到桶炉壁上时,左达雄才亲自动手。这半个月上午就这样过着,每天下午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师父对徒弟当天操作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点评,还是要赵绍绍把点评记录下来;一件事是由徒弟谈体会说心得。

左达雄开心又得意,觉得收这个关门徒弟收得值当。欢喜在心里,但从来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做麻糕时谈技术时,师父就是师父徒弟就是徒弟,有大有小,他从不轻易夸奖赵绍绍。

又是新的一天开始,赵绍绍按流程有条不紊地运作着,到要往桶炉里贴麻糕胚子时,他壮着胆子问师父可不可以让他来贴,左达雄愣了一愣,点点头说:“可以,试试吧。”

赵绍绍学着师傅的做派把双手伸到清水里浸淋一下,左右开弓,把30块麻糕胚子一一贴到了桶炉的壁上。准15分钟,他又学着师傅在炉膛中间均匀地撒了一层煤块,再把双手伸到清水里浸淋一下,又是左右开弓,开始从炉壁上一块一块取下麻糕。赵绍绍取下第一块麻糕时就心慌了,他闻到了一股焦味,等到30块麻糕都取下后,五、六平米的空间流溢起来的不是香喷喷,而是焦臭的味了。

赵绍绍紧张得低下头垂着双手,不知所措。

“抬起头来,没事的,不就是30块麻糕嘛,权当交了学费。”左达雄笑笑,“本来我想让你基本功扎实一点再教你贴麻糕的,你心急了,也没事,现在就开始学这一课。”

第二天刚开炉,左达雄就对赵绍绍说:“今天开始教你怎么贴麻糕。”到贴麻糕了,左达雄一二三四五……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从左右开弓把麻糕胚子贴到桶炉壁开始。左达雄说,贴麻糕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麻糕距离炉底燃烧的煤火力的远近,贴时用力轻重不同,该用重力的用轻了会掉,该用轻力的用重了要焦,要的就是恰到好处的力度。这个力度又和在麻糕胚子面子上抹油水多少、双手伸到清水里浸淋时间有关连。再说从桶炉里取出麻糕。取出麻糕,关键是要吃准取的麻糕是贴在什么位置,取的时间先后,离火近的要先取而不取就会焦了,离火远的要后取而先取就可能没到火候不脆。这个麻糕贴的位置和取的时间又和取前撒一层煤块、取时的速度有关连。虽然都是准15分钟,麻糕的质量就完全不一样了。

左达雄说着,看了看赵绍绍,说昨天你贴麻糕时用的力是一样的,你怕麻糕掉就用了重力,而取麻糕时又是顺序进行,那麻糕不焦就奇怪了。当然了,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得刚刚好的,得有时间经历,要在总结成败得失中才有长进。

左达雄细细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赵绍绍,赵绍绍频频地点着头,心脑并用,师父说的每句话,笔记记在纸上,脑记记到了心里。

人家学徒三年,半年过去,赵绍绍做麻糕的手艺已经学得八九不离十了。左达雄觉得,赵绍绍比自己当年出师时还要强上好几分。这天,左达雄含笑着拍了拍赵绍绍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绍绍,师父教你最关键的一招。这关键招数学得好不好,关系到你事业生死存亡,有饭吃还是没饭吃的大事。从今天起,你每天多看看来买大麻糕的都是些什么人?多听听他们说些什么话?”前一阵子,赵绍绍一门心思学艺,还真没关心到这事。他打了个愣神,没做声,只是郑重地点点了头。

和往常一样,顾客就像是约好了似的,6点不到,麻糕桶前就排起了长队。买麻糕是自助的,一炉麻糕出来,轮到的顾客就把该付的钱或放进桶炉旁一张高凳上的钱箱里,或扫一扫微信、支付宝付款,然后把麻糕装进纸盒包扎好,或装进食品袋,完了,提起麻糕走路让下一位。不少顾客会边走边和左达雄亲亲热热地打招呼:“左老板您忙,明朝会!”“明朝会啊,我走啦!”左达雄也边忙活边客客气气的回复人家的招呼。再看顾客,大小老少中青男女都有,城里的乡下的,挂着旅游公司牌牌的外地游客,附近建筑工地的民工,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前面买到麻糕的走了,等下一炉麻糕出来的顾客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说什么的都有,说到怎么买这么多,有说带到外地送亲朋好友的,有说早饭就爱吃这一口,省得天天大老远赶来排队的……问怎么不在城里大酒店买,到这小摊头上来买,回答几乎都是一样的:慕名而来,左老板的麻糕物美价廉,比城里大酒店做的麻糕好吃,价格还不到城里的一半……当然也有低声议论大麻糕烘烤火候不到有点绵、过了火候有点硬的等等……

这天下午,又是点评的时间。左达雄对赵绍绍说:“绍绍,好几天了,你都看到了也听到了,这阳湖大麻糕虽然可以说是麻糕中的精品了,但也不是十全十美和一成不变的,总有有提高的地方嘛。不说百个吃客百样味,众口难调,就说适应眼下人的刁口也要有变,但最懂得味道的就是这些吃客,他们说了你听着记下来,揣摩揣摩,试着配料变化,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也是不容易的事。当然了,有人是扛着名品牌赚钱,不会去揣摩吃客的说法。我呢?打‘民牌’,总有变化,把吃客最满意的积累下来,时改时新,手艺人有手艺人的德……”

赵绍绍沉思良久之后,感慨道:“师父今天说的,我明白,您是要让我‘做事先做人’。”

左达雄点点头:“唉!阳湖小吃店改制时,我就想着如何把我这手艺传下去,可这也不是谁都能传的,我始终在寻找一个有灵性有德行的人……”

左达雄没有再说下去。左达雄的话,悟性极高的赵绍绍自然是听懂了,突然间他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恍恍惚惚想说些什么,张了几次嘴,还是什么也没有说。

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赵绍绍基本上将左达雄的手艺都学到家了。这天,左达雄郑重地对赵绍绍说:“你的手艺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师父带进门,修行在自身,你可以出师了。”

“师父,我……”赵绍绍支吾着,“我来您这也快一年了,除了学艺,您我也没什么沟通交流,难道……”左达雄笑一笑,说:“你来时我就说过,我不管你是想创业还是想混口饭吃才来学做麻糕的,我只知道你天生是块好料,又肯用心,我就对你是试着先传艺再教德……”

赵绍绍突然双手抱拳单腿跪地:“师父,我……其实我……”

左达雄微微一笑,摇了摇手,阻止了赵绍绍想说什么。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发了黄的纸来,交到赵绍绍手里,说:“一招鲜,吃遍天,技艺德,世代传。‘脆酥香’是我太爷爷弄出来的,几代人又化了心血,才有了阳湖大麻糕这配方,现在交给你了。明天我就第二次退休了,你来撑这场面!我也不管你做大做小,但要打‘民牌’传下去!”左达雄顿了顿,说,“卞老板他们为老百姓连命都可以不要,我们做好点,给老百姓享享口福,少赚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师父,我……”赵绍绍还想说什么,左达雄又摇了摇头,再一次阻止了他。

 

四、创新传承出名气

 

赵绍绍心里很不是滋味,走出门去,打开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成总,我决定向您辞职。”

“什么?”电话里成总激动的叫嚷起来,“我们五星级的阳湖大酒店派你跟‘左麻糕’学手艺,就是因为市场看好正宗阳湖大麻糕,眼看你传统手艺学成,只要再融进现代工艺,就能做大市场大把赚钱了,可你倒好,手艺学成,就不回来了,想单干了?”

“成总,赚钱的道道千万条,我不想做以毁灭‘桶炉烘烤阳湖大麻糕品牌’为代价、扛着名品牌子来赚钱的罪魁。左达雄左师父说了,‘做事先做人’,手艺人有手艺人的德,打‘民牌’,把‘阳湖大麻糕’这门手艺传代下去……”

“你……你是要赔偿我损失的!”

“成总,您别急,您听我说完。我会把一份传统烘制阳湖大麻糕市场可行性报告提交给您的,就算是阳湖大酒店对外投资。您看过后再作决定,好吗?”

半年后,老街上“左麻糕”摊点的招牌,多了一块“左氏阳湖大麻糕总店”的招牌,同一天,在阳湖城最繁华的南大街上和城南、城西、城北四家左氏阳湖大麻糕连锁店开业……

左氏阳湖大麻糕店的名誉技术顾问是左达雄,店主是获得过全省美食糕点制作大奖的省商校毕业生、曾潜心跟有着做麻糕绝世手艺的“左麻糕”学过艺、如今是“脆酥香”第五代传人的赵绍绍。五家左氏阳湖大麻糕店,都是传统手艺制作,卖的都是用圆柱形烧煤烘炉――麻糕桶烘烤的大麻糕,每天各个店只卖210块大麻糕,价格比那些大饭店卖出的便宜一半,每块只要3元钱,限量每人一次不超过买10块,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天是供不应求。

目前,赵绍绍正在左达雄的指导下,研究开发阳湖已经失传的传统糕点蟹壳黄、马蹄酥,以满足富足起来的百姓的口福。阳湖人相信,过不了多久,阳湖百姓将吃到和正宗阳湖大麻糕一样特有阳湖味道的、原汁原味的蟹壳黄、马蹄酥。这是后话。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泉水涓涓
  • 嫳屑男子
  • 顺其自然者
  • 双桂女
  • 方块糖
  • 八月小龙
  • 老沈
发送

4条评论

  • 写得真好,赞!
    2023-04-26 06:57:21 0回复
    0
  • 本文是中篇故事类文学作品,已经发表在江苏省纸质《乡土•野马渡》2023年2月(第4期)P48-55
    2023-04-13 13:17:41 0回复
    0
  • 现在网上视频教程详细得很,自己在家用烤箱,按网上教程做,做出来的麻糕,比外面买的,要好吃得多。
    2023-04-13 09:22:48 0回复
    0
  • 我想知道正宗“左麻糕”还有吗?她在哪里?
    2023-04-13 08:45:37 1回复
    0
  • 4627
    积分
  • 1550
    博文
  • 1053
    被赞

个人介绍

一个爱好文学写作的菱溪人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